
片段主题:安抚孩子
片段来源:《终身成长》
当孩子们要参加考试或接受某项任务时,我们如何让孩子们感到安心呢?我们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从智力和天赋方面入手安慰孩子会适得其反,他们会更害怕暴露出自己的不足。
克里斯蒂娜是一名非常聪明的高中生,但令她羞愧的是,她考试的时候总是表现不好。她学习很刻苦,对学习资料也掌握得很熟,但是每次一考试,她就会非常紧张,脑中一片空白。她的成绩很糟糕。让老师们很失望,也让父母感到很沮丧。当她心仪已久的大学最看重
的一次考试-大学委员会考试来临之际,她的情况就更糟糕了。
在每门考试的前一晚,看到她如此心烦意乱,父母总想帮助她树立信心。“你知道你自己有多聪明,我们也知道你有多聪明。你肯定能成功。快别焦虑了。”
他们用他们知道的方式去鼓励克里斯蒂娜,但他们的做法却让问题更加恶化了。那么他们应该怎样说呢?
“当你认为所有人都在评判你,而你自己却无法展现自己真实的水平时,感觉一定很糟。我们希望你知道,我们并不会评判你。我们关注的是你的学习,我们知道你已经掌握了应该学习的内容。你能坚持不懈地学习,我们为你感到骄傲。”
I:
在朋友小杨家喝茶聊天,朋友小杨心里有些焦虑。问他为什么?
“唉,下周末要考心理咨询师证书了,不知能不能过关?”
“你能行的,你是硕士学历,又是学霸,考个证书对你来说信手拈来。”我鼓励他。
“不能这样说,你越是这样说,我心里就越慌了。”朋友小杨脸上露出了尴尬。
“还有一周时间,突击一下,像你这样的学习型家长,一定会拿到‘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我安慰他。
当你要去完成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时,大多数人会去鼓励和肯定。然而这样评判式的鼓励和肯定,起不到任何效果的。一时半会他们能得到一丝慰藉,过一会他们还会恐慌,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还存在不足。
在鼓励的时候,不要用评判式思维及简单肯定的词汇。在鼓励的同时,如果给点意见和建议,这样效果会好点。例如:在鼓励我朋友小杨时换一种说法,或许能让他心情舒畅些。“还有一周时间,突击一下,考试能过最好,不过也没有关系,至少你能了解试卷出题的方式,在二次备考的时候有经验了。”
鼓励其实就是在安抚,安抚心中的焦虑和恐惧。如何更好地安抚焦虑和恐惧?下列方法可以帮助到你。
How:
1、不带评判式的倾听:先不做评判,耐心来倾听。了解内心深处产生焦虑的原因是什么?在倾听的过程,是帮助发泄、放松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减轻内心的焦虑和恐慌。
2、给出一些建议:结合陈述,看看是否能够给到帮助,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及办法的可能性。
3、给予适当的支持:交换意见之后,鼓励去尝试,再说上一句,“需要的话,可以联系我,或许我能帮助到你!”
A1:
在女儿读三年级的时候,某一天放学回家,一路上她拉拢着脸,很不高兴的样子。问她怎么啦?她不愿意回答。
晚饭时,她一边吃饭一边流泪。晚饭后又问她为什么?她哭泣地说:“老师安排我的任务是管班级纪律,我管了几天,几个调皮捣蛋的同学就是不听,还对我说粗话……”说到这里,女儿哭泣的更厉害了。
我听完后,不仅没有安抚她焦虑恐慌的情绪,反而说了一大通道理来解释她应该经历挫折,将来才能有意志力,做大事。还列举了一些女强人的故事给她听。结果,她越哭越厉害,我不耐烦地说了一句,“你明天去学校大队部,把‘三条杠’标志还给老师,大队委员别当了……”
反思:事情过后,我也后悔了,觉得自己过于简单粗暴,没有从根本上安抚孩子受伤的心灵。后经过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分析,指出了我的错误。他认为在孩子受到委屈的时候,首先应该倾听,在倾听过程中保持和孩子共情,然后给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Where:这三个步骤,适用于和家人及朋友及同事的沟通,询问笔录不适用此法则。
A2:
目标:本月15日家庭会议讨论女儿在寒假期间作息安排时,采用上述方法,倾听,建议和支持协助她做好寒假作息,
1、在会议之前,先和妻子沟通好,建议她和我一样,先倾听,后建议,再支持,协助孩子做好寒假作息。
2、先倾听孩子对寒假生活的计划,在倾听过程中,不插话、不评判,做好笔记,将她的重点记录下来。
3、妻子和我分别对孩子寒假生活计划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不做评判,只提意见和建议。
4、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尽量给予支持:例如,购买课外阅读书籍、孩子想吃健康的美食等合理要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