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最近两年考CPA,可是考了几次都考不好,成绩都是差了那么一点点。他跟我说他其实学习很努力,每天除了工作之外所有的时间都是在学习,甚至上厕所的时候都在看书。每天早上都是6点多起床,起床后直接坐那里学习到7点半。就这样,考了好几年,却屡战屡败。
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个学霸,他每次考试都是班级第一,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他的字写得很好,还获得了当时省大赛冠军。另外他的围棋,钢琴都可以参加专业比赛并取得较好的名次。更神奇的是,他竟然还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
从这两个人身上,我看到了他们之间做事的差距。两个人都很努力,也都很认真,但是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前者感觉是被事情困住了,他做出的努力看起来是想挣脱这件事情,所以他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被这件事情所羁绊,他的生活里只有这一件事情,其他的事情都受这件事的影响,如果遇到困难,他就开始抱怨,然后睡觉睡不好,饭吃吃不好,看电影没心情,做啥事都不心安,而难题一旦被解决,他就开始庆幸,放松,甚至觉得自己很牛逼。而后者给人的感觉则不一样,他虽然做的事情很多,但是却很有章法,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总是感觉到他精力充沛,而且做事情对他来讲是一种享受,他会把困难看成是一种挑战,遇到难题,他内心就充满了斗志,他很享受挑战的感觉,而一旦挑战成功,他就会想着更高的目标,更大的挑战前进。
所以,哪怕是做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也会有截然不同的方式。差别是什么呢,是智商吗?是能力吗?是天赋吗?是家庭环境吗?这些可能有些影响,但绝不是根本因素。那根本因素是什么呢?是一个人做事的框架和底层逻辑。
听起来很抽象是不是。当然了,决定人差异的并不是具体的事情,而正是这些抽象的思维。老板给出了同一个任务,有些人首先想到的是,这样达成什么样的目标,需要什么资源,有哪些潜在风险。而有些人却首先想到的是,这个任务应该给xxx来做吧,老板这么安排任务不合理吧,老板某不是傻逼吧。路上不小心和一个人发生了争执,有些人首先想到,这件事情的严重程度是怎样的,对方的逻辑是什么,对方是不是一个讲理的人,对方的需求是什么,当前情况该如何化解,而有些人首先想到的是,对方莫不是个傻逼吧,打他一顿算了。
你看,这就是思维逻辑的差异,而这些东西,是很难学习,更是很难改变的。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给你讲解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如何去解这样的题目,会告诉你几何中的辅助线怎么做。工作后领导会告诉你任务是什么,你遇到空难的时候回教你怎么做。可是这些都是在教你做事,并不是在教你思考。比如你会接了这样的一道题,可是试卷中出现同类型的另外一道题的时候,你就可能懵了。
那该怎么培养这种抽象的思维呢?
首先,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赋予其意义,甚至重大的意义。
然后要定目标,而且定目标要先定长期目标,再定短期目标,并且目标要有里程碑,要可量化。
做事情之前最好要有仪式感。
要不断反思,总结。想想有哪些犯错的地方,有哪些可以做的更好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不要把目光局限在某件事情本身,而是在做事的方法和逻辑上。
最后,就是行动,借用洛克菲勒的一句话:
我做事总有一个习惯,这做决定之前,我总会冷静地思考,判断,但我一旦做出了决定,就将义无反顾地执行到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