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刘邦和项羽先后进入到关中,秦自统一中国后仅仅15年就灭亡了。然而,争夺天下的战争并未结束,项羽和刘邦很快就开始了新的战端,史称“楚汉战争”。在双方争斗中间,从项羽阵营中来到刘邦军中的韩信,在萧何的坚决推荐下获得了大将军的职位,其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在率军攻占原来齐国72座城之后,逼迫刘邦封他为齐王。此时的韩信已经成为楚、汉之间的一个新的平衡力量。
若是此时的韩信自立为王,刘邦、项羽均奈何不了他。他们之间正在相互鏖战中,谁能顾得了他。真的如此作为,此后的历史将会改写。也有不少人看到这一切,先后有人来到韩信身边向他进言,希望他两不帮,保持中立,静观待变。这其中就包括蒯通,其实他的原名叫蒯彻,后来改成这名,并不是自己改的,而是史学家们因避讳汉武帝而改的。以后,史书上他就叫蒯通了。
据说蒯通会看相,韩信还真让他给自己相面,蒯通先看看前面,又看看后背。然后对韩信讲,君之面相是侯爵之相,而背相却是相当好,贵不可言。这话中是否已经有了劝韩信背叛的意思?蒯通是著名的辩士,口才自然没得说,他为韩信详细分析了目前及将来的形势,认为处于如此关键时刻,要把握好千载难逢的机会。否则,一旦将来双方决出胜负,局势最不利的就是韩信。
他认为,刘邦的野心是很大的,绝不会与一起参与灭项羽的功臣们分享天下。韩信那种只想着有自己的封国,过着小诸侯王的好日子,此想法是不现实的。项羽灭亡后,下一个就是韩信。“狡兔死、走狗烹”自古都是如此。因此,最好的结局是三分天下而王之,大家各自为王,鼎足而立。三家谁也听不掉谁,如此一来,天下就太平了。认真点讲,此建议的结果真实现,就是华夏大地的又一次分裂。
韩信却是个感恩的人,也没有太多想法,此时他真的以为自己的未来能做个诸侯王已经很满足了。想当初,自己在项羽营中只是个执戟郞中,给项王出谋划策他不采纳。我能有今天的地位,全是汉王信任和重用的结果,不能见利忘义,绝不忍心背叛刘邦。蒯通又举出越王勾践与范蠡、文种的故事,韩信仍然未动心。第三次,又举出蜜蜂与老虎的故事,说猛虎如果犹豫,还不如蜜蜂的一蜇厉害。天赐良机,错过只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只怕将来是要后悔的。
然而,韩信并未能听蒯通的劝说,其结局也真的如蒯通所言中,项羽战败、乌江自剔后,韩信的重要性已经没有了,原来被封的齐王也被夺,改为楚王,后又降为淮阴侯。这样也不能免除自己的灾难,最后被萧何骗进宫中,吕后将其处死。临死前韩信终于发出最后的感言“后悔当初没听蒯通之言”。
刘邦听说后,很痛恨挑拨是非之人,把蒯通抓来长安。刘邦原要将他处以烹刑,问他:“你为何要教唆韩信背叛?”蒯通却说:“狗都知道要忠诚与主人,过去我只是韩信的谋士,并不是汉王帐下谋臣。况且秦失其位,天下人共逐之,谁先得到就是谁的。如今天下仍然纷乱,那些想争天下而没成功的人,只是能力不如陛下,难道陛下能把他们都杀尽吗?”。此番言论一出,刘邦还真听进去了,毕竟蒯通给韩信出主意是效忠自己的主人,只是各为其主也算忠言。最后刘邦赦免了他,原来高高举起的屠刀竟然放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