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是越过越好了,越过越好的日子并没有给人们增加多少幸福的感觉。反而在物质的东西得到的同时,人们精神中却有一种愿望在慢性地失去。现实中表现为物质极大丰富,同时浪费触目惊心,人们满足着,抱怨着,失落着,更有甚罪恶着。幸福难道真就这么难以寻求吗?
想当年一个白面馒头,那怕想象一下都会令人垂涎欲滴。一顿红烧肉更是多少临终者最后的奢望和满足。记得母亲给爷爷奶奶做的偏锅细粮饭,和奶奶用勺头煎吃鸡蛋所散发出的渴望之香是何等的强烈。至于银幕中一个红薯老人不舍得吃,儿女各自谦让平均。饥饿的孩子手中的一碗粥先敬给老人,一份亲情是何等的感人。
现实当中,独生子女个个小皇帝,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吃饭要乖哄,睡觉怕着风,对他人自私,对老人不敬,目空一切,唯我独尊。按理他们应该被称为幸福的一代了吧?其实却不然。那些山珍海味吃遍的人中,有几个没有产生过不经意的空虚呢?至于表现的浑浑噩噩、迷迷懵懵。至于钱多的没处放,不知该如何处理,如何享受,浪费也浪费不完,最终成了钱之奴隶的是大有人在。他与她谁找到过幸福?
俗话说:“香饭给饿汉吃了,好觉给受苦人睡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穷使人精神,富贵教人昏溃。”“要想品尝幸福,请先学会品尝痛苦。”等等是多么辩证、透彻、深刻。那些富贵窝中出来的少爷,对幸福的感觉与认识绝不会比背草种地牧牛马,在自然的风雨里,在生活的日月中脸黑手皴的农民的儿女们更明确,或更多多少。虽然他们彼此之间相互羡慕,彼此渴望着欠缺的互补。再比如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治的是与非估且不论,只扎根农村的一段经历,是多少曾经拥有过的人老来常想长新的一团风景。为什么?
这便得出一个道理,苦乐是两根弦,只有互相伴奏才能迸发出优美的声音。对于一个人来说,受苦与享福是一种对称的存在,缺一不可。生命由苦而福而乐容易,那样的日子是甜的。由乐而福而苦,时间则是苦的。追求幸福是人的本能,而安于幸福却是人的悲哀。只是不知苦焉知甜,没有参照,那来人生。过来人都有的同感便是长想过去的苦,苦在记忆里是那么的令人亲切,那么的刻骨铭心。而幸福的经历结了果与没结果的只是一种聊以回味的过去而已,那份平谈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一个没有记忆的人,毫无疑问是一个没有幸福感的人。
逻辑地我们又得出幸福是人生对美的事物追求再追求的那个过程,生活只有在追求中获得真实的证明。苦难则是人生另一种类型的财富,人只有在苦难中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人间的亲情。是追求给了人快乐,是欠缺和痛苦教会人懂得珍惜,知道敬重的。爱因此而深厚,人生因此而质朴。相反,成功与拥有是一种淡化剂。人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富贵就会具有一种隐性的杀伤力,有时候就成为明日张胆的借口,或形象化的歹徒。所以人只有把拥有踩在脚下,才能更好地前进。只有使物的丰富成为修身养性,丰富认识,浪漫幻想,开拓进取的条件和工具,而不是坟墓。只有如此,生活才不是泥淖,拥有才有价值。
2001.4.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