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八九点钟,忽儿下起一阵雨来。把跳广场舞的一群人一下都赶到大门廊下躲避,这才知道外面下雨了。雨不大,息息索索,下的时间也不长,感觉像是起夜撒了一泡尿。倒把热气蒸起,残有一股暑感。人群作鸟兽散,北门安静下来,夜也因而进入得更早些。已然是秋天了,尽管温度显示还有三十五六度,但自白露后,真的没感到怎样炙热,而秋凉在早晚已堂而皇之登场。夜,也变得漫长起来。
凌晨三点夜渐向深走去。不知怎地,就想起一句诗来:未老莫还乡。
出自韦庄的一首词。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此词创作于韦庄晚年寓居蜀地时期,是作者为回忆江南旧游而作。
韦庄生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五代十国分裂混乱的时代,一生饱经乱离漂泊之苦。黄巢攻破长安,他逃往南方,到处流浪。直到59岁,才结束了这漂泊流离的生活。此词内容与他的流浪生活密切相关。
喜欢的,触动我的,引人思绪的,主要只这一句:未老莫还乡。
这首词以前读过。然而,人随着年龄以及阅历的增加,对事物在思想认识上一定会发生变化,比如对同一首词。
怎样理解未老莫还乡?
如果仅从字面上,是出于对江南美色的留恋,趁年轻多多赏玩,而不回家乡,若这样的来理解,未免实在肤浅。果是这样的话,我想这首词未必能流传至今。
我更愿意这样理解:因为没有功名,在外面混得不好,不好意思回家乡。只是还没老,还能做,如此之下,就不要想着回去。这其中,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实际上,不是不想回,正因为想回,思念家乡,由于这样那样的一些缘故,不能回,不便回,不愿回。
联系韦庄写这首词的背景处境,这样的理解是比较符合的。一个是没有功名,二是江南是真的美好,人美景美,环境安定。而中原家乡处在战火之中,不如不回去的好。
未老莫还乡,原是一种深深的无奈之痛。
如果再一想,老了就可以还乡了吗?并非如此。年轻时不以家为念,想混出个模样来。可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没背景没能力,就那么容易混出头?老了就有脸回去吗?这是一个难以成立的问号呀。所以,既然未老莫还乡,老了还乡岂不更难为情。
想到毛主席年轻时写的一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正是,人生漂泊,他乡成故乡。
总有不怀好意的世人会骂一个多年不回家的人是个浪子,然而,浪子的心情又岂是这样的世人所能理解的呢?
寂静深夜,读未老莫还乡句,思想起,不由叫人掩面,眼里噙满泪水,如秋夜的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