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一轮复习做散文阅读时,看到教材中有一篇《树的记忆》,再看作者——宋烈毅,多么熟悉而有冲击力的名字!顿时,我被一种亲切感、自豪感弥漫,但随后而来的也有一种深深的愧疚。
说亲切,因为他是我们的学长。他是安庆城区人,我们进中师时,他已经毕业了,其时他已是安庆小有名气的作者,作品以先锋诗歌见长。那个年代的文学氛围还是比较浓厚的。记得我们组织了一个文学社,当时陶龙满任社长,我任秘书长。学校会经常请一些老师或有写作成绩的学长,为我们讲写作,交流创作心得,宋烈毅也常在被邀请之列。
一次,我们编了一期刊物《世纪末》,收入了我的拙作《漂泊》,说实话,现在看来,全篇语无伦次,不知所云,这或许就是有人说诗人是疯子的原故吧。但宋烈毅却说我的诗语言纯净,可以多看些名家杰作,锤炼思想,提高作品水平是可以期待的,这对我是莫大的鼓舞。那时我写的全是现代诗,不写古体诗。
那日,我们全班到安庆市内的一所学校去见习,中间我开了个小差,跑到他家中。现在想来,那是心态单纯的粉丝去找他的偶像,因为那时我很仰慕他冷峻之中充满热情的作品风格。那时他已经毕业,在城区一所学校任教。他的居处在一条老街上,“这条老街栽满了法国梧桐树。”他说:“我怀念在这条老街上我所度过的那些在悬铃木的飘絮里变得不同寻常的春日。”(《树的记忆》)他欢迎我的到来,现在已记不起我们谈了些什么。午饭的时间到了,我也居然不客气一下说告辞。接下来便与他的家人一起吃了饭,席间他还不停地让我夹菜,还说我有些腼腆。记得走的时候他送了我一些报刊,遗憾的是这些没有保存下来。
那也是唯一的一次到他家,后来可能是忙于自己的事务,再也没有和他联系。
多年之后在教学生的教材上读到学长的文笔,亲切可知。

说起自豪,看官会说,那又不是你的文章。是的,这是我后面要讲的愧疚。但我要为学长感到自豪。
有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似乎文人是社会的游离物,没有什么害处,也没有什么益处。现在看来,这话不能绝对了,有害还是有益也全看他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自古以来,论人立于世的根据,有“立功”、“立德”、“立言”之说,这有益,恐也不单是位高权重就能做到的,位高权重究竟是对己有益还是对人有益,恐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至少,宋学长以“立言”的方式,做到了于人有益。在《树的记忆》一文中,他强烈呼唤要保留城市的记忆,留住我们的根,这与那些花纳税人的钱去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举动,何者于人有益,公道自在人心。
我为学长的文章进高中教材自豪,我为能传递他的思想与文笔而自豪。

也谈点愧疚。
先看看学长的成就:宋烈毅,先锋诗人,散文写作者。1988年开始写作。有大量诗歌发表于《诗刊》《诗歌月刊》《诗选刊》《星星》等国内几十种刊物,并有诗作入选《60年中国青春诗歌经典》《中国诗典1978—2008》《中国最佳诗歌》等十余种选本。散文及读书随笔散见于《散文》《散文选刊》《书城》等国内几十种刊物,并有作品入选《散文2013精选集》《散文2012精选集》等多部选集。诗歌及散文多次获奖。著有散文集《与火车有关的事》(敦煌文艺出版社)。曾获奖项:清韵书院第二届网络新文学优秀诗歌奖、第三十届香港青年文学奖新诗高级组冠军、第三十八届香港青年文学奖散文高级组季军、《安徽文学》第二届年度期刊文学奖散文一等奖、第四届“中国·曹植诗歌奖”三等奖、首届安庆市文学艺术奖三等奖、首届安庆市作协奖。
宋烈毅学长致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愚冒昧揣测,以为有三个原因。一是他天赋的文学才华,他是真正的诗人,这是他的幸运;二是他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上世纪末,整个社会面临转型,物欲横流,文学已经逐渐不受待见,而他依然在建立自己的王国。北岛说:“诗人应该通过自己的作品去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那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 宋烈毅做到了。第三,他是安庆城区人,与我们这些从农村来的学弟比,除所处文化氛围要浓厚些之外,就是少了我们的俗人之累。我们这些人还要想怎么去上大学,怎么去进城。1994年中师毕业以后,为了生存,我写作越来越少,到1998年,基本就不写了。“有时想,一个人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并赖以生存,那会是怎样的幸福?可是,能如斯者又有几人?”(《活着,是为了更好地活着》)宋烈毅做到了。与学长的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我们是俗人:一、天赋不高;二、定力不够;三、更多的时候是为活着而活着,为生存;不能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活着,为生活。
为活着而活着,这是太多的人面对的事实与荒诞,这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悲哀!
可是,愧疚与悲哀之后,我们还是要“整理衣冠,作出努力蓬勃生长的姿态”。(《生长》)
生活不仅要有眼前的柴米油盐,也还是要有诗和远方。因为我们无法抹去,那已经刻骨铭心的诗的记忆。

�������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