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有方向,有目标。
否则,前行时,就像没有灯塔和航道的航船一样随波逐流。
教书育人同样需要目标,教育永远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大哲学家冯友兰说:人的差别就在于对做某件事的觉解度是高还是低。
教育是一种双向奔赴,既有老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
有效的教学和有意义的学习,方能促进学生不断的成长。
这有效和有意义,背后就需要有目标做骨架,方能撑得起来。
因此,目标解决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教和为什么学的问题,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则指引方向时更容易直达彼岸。
闫存林老师在《语文学习任务设计》第2章“制定学习目标”这一部分,很清晰的为我们区别了“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用来指导教学,一般比较宽泛。
学习目标是用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是从学生的角度描述课程学习的结果,以及学生掌握该结果的相关证据。
学习目标的描述应该是友好的,可操作的,可观测结果的。
闫存林老师很注重学习目标的制定。
反观自己写的教案,只把教学目标放在前边,其实我教什么,孩子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我一直都是一笔糊涂账。
这么多年在“误人子弟”,咋能不“汗涔涔、泪涟涟”呢。
1.依据学情
学习目标的制定,核心依据肯定是课程标准,还必须参照学生的实际(学情),一定弄清楚进入本节课的孩子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是维果茨基所说的“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2.结合经验
有丰厚宝贵经验的教师是块儿宝。
教师的经验与判断,在学习目标制定中,能够与课标构成互补关系,因为有经验的教师本身就是一个集大成者。能遇上这样的老师是孩子的一大幸事,修炼成这样的老师也是所有为人师者终生不懈的追求。
3.细化、分学段
将课程标准转化为学习目标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将课标细化为符合学情且分学段的学习标准。
人的认识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梯度,对应的学习目标也应该符合学情且分阶段细化。
闫老师所举的一个案例,恰好是我近期在听读,且一直感兴趣的《红楼梦》,而且抓的一个切入点是神话切入——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我相信这样的切入点绝对能燃起孩子们的主动阅读兴趣。
去看他的目标细化流程:
①确定实践活动--阅读与鉴赏,
②确定所属的任务群,属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③研究课程标准关于该任务群的描述,
④确定教学目标:能对开篇神话的意义有一定的思考,能重新认识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
⑤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能在神话的基础上分析神瑛侍者、绛珠仙草的本性与书中宝玉、黛玉性格特点的关联,能从神话存在的意义阐述其价值,能从人物的圆形与方形的定义来辨证分析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
啃读该章节,我对教学过程中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学习目标如何细化,学习目标如何与所教的大单元融合为一体,有了些微的进步。
感谢啃读,继续啃读。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16dd4a775d2a6c7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