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与写作组的老师们进行了第四次的教研。
沈越华老师分享了2017年11月4号北美的写作真 题,“Menaker: Why humans shouldn’t go to Mars”。新题目,之前没有看过。
老师们在一起讨论了这篇文章的逻辑脉络和修辞手法提取(她们把所有的论证分析手法统称为修辞);沈越华老师主讲,其他老师各自发表见解。
在这个具体的教研中,主要有三点感想:
1.她们的教研,或者说是具体篇章题目的教研,也主要是以讨论为主,会有不同观点的碰撞;每个老师对于文章写作逻辑细节的处理和理解上也会有不同;通过讨论,有的可以达成一致意见,有的作为个人理解的方面保留,在我看来,这种分歧是自然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在篇章把握上,的确更加侧重于整体的逻辑组织和架构,从话题的引入、转折让步、自己观点的解释、solution的提出等,在此基础上,每个层次中对分析手法进行提取;写的过程中会注意到每个分析段落的饱满度,这也部分的决定了把哪些段放在一块写;
3.在部分论证手法的理解归纳上稍有不同,如clarification这一手法,是说对于某个词或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界定说明,以避免误解(如Communism, by which I mean the socialist communalism which comes after the centralized state, has yet to be tried anywhere in the real world),当然这也是一个比较细的区分;像情感呼吁的手法,一般她们不会单独拎出来写,而是放在其他的分析段中作为展开分析的内容。
在下午黄绍裘老师的讲解和总结中,黄老师提到了关于刷题的误区,刷题不够不行,过渡刷题也不好,关键是要在做题时和做题后进行思考和总结,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回到题目中进行验证。这让我想到,在写作教学中,有的学生课后真的很努力的进行写作练习,也将作文发过来让老师进行修改,但最后的写作成绩总是提不上去;其实,在了解了情况之后,发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一味的进行练习而没有足够的思考总结,改过的文章也很少回过头来再看,对于修改的意见缺乏理解和体会。由此可见,学思结合很关键,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是很有道理的。
另外,黄老师提到一点,跨科目的联合教研很重要。英语各科,虽然是分开来教学,阅读、语法、写作......但是它们之间诚然是一体,互为基础,互相促进。关于联合教研,我方之前有过这种想法,但是好像没有系统的实行,我觉得这点倒是可以继续改进的一个方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