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大学当过辩论队队长,带过团领导过讨论的人,我常常听见人们对那些大学生辩手的不满。他们口中“打辩论的”往往不知道倾听和换位思考,什么事情都喜欢争论,简直无法沟通。我之前还会辩解一下,表示这个锅不能让所有大学辩论圈背了。渐渐地我开始沉默并且认同他们的话,仅就我个人接触到的情况而言,大多数大学生辩手都是这样的。
之前我还苦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且它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开始时我感觉这是生源问题,哀叹“一届不如一届”。在我接触到“巨婴”这个概念的时候,我发现我一下子握住了解开谜题的钥匙。
喜欢在日常生活中争论,无法沟通的大学生,和那些捂住耳朵大喊“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的幼儿园熊孩子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是在给自己捂住耳朵的行为找借口。巨婴们由于年纪太大无法装嫩,虽然内心是一个熊孩子,他们也明白强行卖萌会被人当成神经病。或许他们会哀叹自己不是长得可爱又有萝莉音的妹子。萌妹子捂耳朵说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会被认为可爱,这个世界对她们有很高的容忍度。她们对世界的贡献之一是卖萌,大家会觉得偶尔任性一点也是难免的嘛。巨婴们面对这个看脸的世界内心是有一丝绝望的,就在这时他们遇上了辩论队招新。
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辩论赛更能理直气壮的捂上耳朵大喊“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的么?而且那句“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还能被替换成“我方坚决不认同对方辩友立场”,听上去不仅不任性还给人大义凌然的气势感,简直酷毙了有木有。他们终于能给自己捂住耳朵的行为挂上“就事论事的讨论”这枚勋章。于是他们昂首阔步地和人们争论,活像个人生战场上笑到了最后的将军。
这就是大学辩论圈最荒谬、最黑色幽默的地方。标榜理性、思辨的辩论圈“巨婴”的密度可能是所有大学社团里最高的,恐怕仅次于学生会吧?毕竟学生会还知道领导就是爹,懂得拼命换位思考学校领导的想法。遇上问题不先去了解背景和资料,自己闭门造车弄个观点出来,他们管这叫“独立”。学长姐给他们讲论点,他们揪着细枝末节争论不停,这叫做“不盲从”。所有形容独立自主的个体的词语被他们拿来粉饰自己,福楼拜说:“新闻武装了愚蠢,并让傻瓜变得充满权威。”巨婴把辩论拿在手里,当做横行四方的武器。
这也就是为何辩论赛变得愈发难看。双方揪着定义争来吵去,每一个都把定义改的和原本意思面目全非。他们脑子里的想法是:你必须认同我的定义,你一旦认同我就赢了。很不巧的是,对面也是这么想的。我当评委时总是感慨:“一定要小心这帮玩辩论的,他们为了赢什么定义、概念都能造出来。”在一场辩论赛里听到的半懂不懂看起来很专业的名词顶我一学期的大学课程。更有意思的是,双方在辩论时互相抛名词,又都不回应这些名词,活像两个幼儿园熊孩子沉默着往对方身上扔玩具。熊孩子们扔到最后,一地玩具得让幼儿园阿姨收拾。巨婴们打完辩论赛,一场毫无交锋令人费解的比赛得让我们这群评委评出胜负好坏。更可气的是,他们有时还不认同评委的评判。
这也打破了我良好的自我感觉——以前我觉得自己点评能够收获无数掌声而且无人反驳是因为我的个人魅力和渊博学识。实际上这只是巨婴们意识到,面对一个实力绝对碾压他们,而且会毫不犹豫的批评他们打比赛非常烂的人,和他争论只会让自己更惨。这和一个熊孩子得知监管他的成年人会在自己翻错时毫不犹豫地殴打自己时的反应一样——变成一个懂得守规矩的乖宝宝。这也给出了治疗巨婴们的药方,那就是把他们良好的自我感觉彻底打碎,他们就会明白自己的想法肯定有问题,会坐下来听你讲道理了。
这确实是大学辩论最红火的时代,爆红的《奇葩说》让每一个巨婴对辩论心生向往,真正喜欢思辨的人也被辩论吸引了。这也是大学辩论最糟糕的时代,如果带队的学长姐不知道怎么治疗巨婴的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