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篇文章很好,写了不同的人际交往模式,这本身并不牵扯好坏的问题,不存在谁比谁好,就像人的性格特点一般。有的人属于交往范围很广,但是每个人交往都不深入,而有的人则相反,交往范围很狭窄,但是交往的深度却非常深。我恰恰是属于那种不热爱交际,但对交往对象的交往深度有要求的人。这种人的代表是周国平,他很享受一个人的独处时光,同时也喜欢与精神上契合的人有深度的交往,精神层次的交往人数很少,但是对此非常满足,我大约也是属于此类人。我对于朋友的数量向来不care,但对于朋友之间交往的深度和质量则非常在意。在我看来一个时段能够沉淀下来的朋友不会很多,例如高中同学中能够深入的有精神交往的也不过一两个人,大学阶段也不过超过两三个,博士阶段一样估计最多一两个,但是即便只有一两个,已经让我内心感到非常满足,因为这种理解和懂得是非常深层次的,不是一般人。所以对于浅层次的人际关系,在我看来可能确实就没有那么重要了。这种深入的交往带给我精神上的愉悦,让我可以给整个世界披上玫瑰色一般地绚烂,有这样的友情三五个就足矣,根本不需要多。自然这样的人也显得不那么合群,更喜欢自己独处,但需要朋友的时候,那种深度的友情的滋养又能适时而至,也是非常幸福的。我常常独自一人,但心中很少感到孤独寂寞,这也许要归功于朋友提供的深层的心里支持,让我感到心中在友情这一块一点也不匮乏,很充盈。所以即便外表上看不合群,但并不影响内心的充实与幸福。这种深度交往是我渴求的,同时也在多年的生活中积累下了深厚的友情资源,对于超越友谊之外的功利性交往,我往往感到疲惫,感到不适应,因为那不是我内在深层次需要的东西,有时候却不得不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所以这样的交往往往让我从心底深处抵触和抗拒,并且即便是装也装得不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