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说国学班在教孩子们学《大学》,问我要不要趁假期给孩子也讲一讲。
想了想,我心里还是有些决定不下来。
但凡真正搞学问的人,不可能把学问与时事断开。可一旦将两者联系起来,就存在和谐还是冲突的问题。
和谐自然是好的,理论印证繁荣,相得益彰;若是冲突,则不好办,“妄议”“非议”的大帽子扣过来,谁扛得住?
古今中外,谁会真的喜欢“牛虻”呢?
人性不过是——年龄越大、职位越高,越喜欢听顺从话而已。
《大学》作为儒家“四书”之一,开局就讲明了自己的框架——“三纲八目”:明明德、新民、至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意思就是要弘扬光明正大的美德、革新民众的理念,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具体就是要通过研究万事万物而获得知识,意念要真诚、心思要端正,然后使自己品行俱佳、进而推广做到家庭和睦、国家安宁、天下太平。
逻辑没有问题,层层递进。要求就是做圣人,大家堂堂正正、诚心正意、高风亮节、公正无亏。
可现在不少人都研读《罗织经》《小人经》了,偏偏教自己的孩子读“圣人经”,这如何讲得下去?
在滔滔浊水中独树一帜,做一股清流,这本已有圣人的一点特色了,屈原不正是不愿与俗世同流而“独芬芳”么?
可若是因为这个而苦了自己的孩子,我这“圣人”不当也罢。
又或者,对圣人理论的不坚定、不坚信,也足以说明我本就不配是圣人的“忠实”弟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