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夏日纳凉,商场是个不错的地方。尤其还有书店,有玩具给孩子玩,更是一个不错选择。经常领着她逛书店,不仅有利于坚持纸质阅读,还可以学到很多社会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孩子来一个氛围熏陶,即让她置身于书的海洋,与书亲密接触,渐渐产生爱书之心。
最近天热,一到下午,时过四点,我就会带着孙女到离家步行五分钟的华信去闲逛。孙女很喜欢二楼的大众书局,我们到了直奔书局,她看她的绘本,我看我的散文。
有人会说,现在网上购书又快又省力,干吗这么累呢?还有人说,买一台阅读平板电脑,随时可以阅读,既不伤眼睛还特方便。
是啊!为什么呢?2020年12期《读者》的《为什么看过的电子书容易忘》([美]什洛莫·贝纳茨、乔纳·莱勒,石磊译)一文,给出了答案。
这一代电子书的液晶屏幕使读书过于舒适了,不需要太动脑,最终的结果是我们不能充分消化屏幕上的文字。轻松进,容易出,让事情变得很容易并不总是好事。有时,人们在处理稍有难度的事情时,反而会记得更牢。可见,认知困难是一件好事。要让孩子多多阅读文本,引发其思考,对其记忆知识是有好处的。
我们有过约定,在商场只能买一样东西。她经过选择,买了一本吉林美术出版社的《全脑开发翻翻卡4岁》,16.8元,不打折。手机一搜,网上购买只要1.41元,另加邮寄费9.4元,书店经营不易,支持一下吧。这套书还有2岁,3岁的,我说,可以买三本,孙女坚决不买这两本,原因是自己长大了,不再看2、3岁的书了。买这本书是因为可以打开看,有些绘本塑封起来,孙女想打开,服务员不让打开,说是如果要打开,必须得购买。孙女说算了,不让打开看看就不买。
我的阅读就没有那么顺利了,汪曾祺、沈从文、老舍、丰子恺、贾平凹等等散文大家的书都是塑封的,不买就不让拆。我的牛脾气也上来了,不让拆,我一本也不买。你见过买衣服有不让试的吗?买鞋子有不让试穿的吗?这不笑掉大牙啦。
书的封底也没有内容提要了。腰封都是某某名人的推荐语,是真推荐还是拿了广告费也不得而知。
图书塑封不仅造成成本增加,且会造成环境问题,同时又造成读者对新书内容的认知隔阂和无法检验图书内文质量等弊端。
图书塑封实际上是出版社对读者的极大不尊重,也是不公平、不公正的交易。试想,我要买你的书,你却不让我知晓内容,我怎么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别的商品推出了“试用体验”,而图书却用塑封形式倒退了,实在令我们这些阅读爱好者感到悲凉。
图书塑封的致命点是出版社没有真正正本清源地站在他们的“衣食父母”——读者层面,去行事,去思考问题。
图书塑封封住了谁?我认为,它封住了读者,封住了市场,封住了作者,更封住了出版商自己。
我们要大声疾呼,让图书回归它的本质上来,让精神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吧;让图书去掉塑封,更方便人们阅读购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