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走走停停,看看路边的野花,追逐更远的风景。开始计划的时候激动、兴奋,想想过程中的一些美景就十分期待,直到开始出发一路奔波,过程的艰辛、旅程的辛苦、大事小事的繁琐会让人身心疲惫,精神颓废,结束之后偶尔翻起出行的照片,还是会扬起嘴角,笑着说那时候真的很狼狈。
说起旅行,我在大学的时候去过几个城市玩,但去了之后回来并没有感受到旅行所带来的快乐,可能满怀希望的去了,看到的风景并不如想象,接触到的东西都是千篇一律,跟所在的城市相差无几。去武汉看樱花,结果全是人,挤都挤不到景区,还累的够呛;去西安户部巷看到的是满地的垃圾,小吃种类和其他城市都大差不差……
一个人的旅行在学校的时间多,精力剩余,也愿意到处去跑去浪,不管哪个城市,只要去过就行,在自己的地图上打个对号照个照片。毕业之后,工作占据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这时候没有时间和力气经常出去玩,而且,也不愿意去景区。
因为,工作的时间长了,越来越喜欢去人少的地方了
心累
就这样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跟着一个徒步旅行的团去走野线,去到人少的山里。一开始真的就想是该出去走走了,办公室呆的够久,再不找点事做人会越来越废的。
这一次的上路真的就非常简单,背一个背包,装上水喝吃的,从山脚下开始往上攀登。因为是和另一个朋友去的,其他人都不熟,不需要特别的寒暄。路不平坦,所以,我们在路上交流不多,只专注于脚下的路,免的摔倒。
走路的过程中因为专注前行,脑袋就会彻底放空,偶尔停下来看看前方的风景,转过身看看走过的路。看着眼前一座大山,内心还os要爬到什么时候,就这样默默的往前走,已经忘记了脚下的山有多高,等到转过头来才发现,不知不觉已经走了那么远了。
往前方看,隐隐约约一行人整齐划一,远远的超过自己,再往后看,同样如此。我们被别人赶超,我们也在远超过别人。
一个人的旅行一路上看到体力不支的人坐在路边休息,我们不敢停下,怕一停下就不想起身,坐着实在太舒服。也怕后来的人把自己甩的最后,而跟不上大部队。
就这样,一步步的走下去,好像看似再难爬的山,只要开始走出了第一步,就不会停下来,只有到了山顶才会停下来看看山顶的风景,坐下来拿出早已凉透的午饭,伴随着微微的山风,看着遍野的草丛树木饮食,看到别人拿着锅炉,再看看自己手中的咸菜馒头,苦笑。
不得不说,这种体验乐趣满满。
吃完稍作休息,已是下午1点左右。
开始下山
下山就没有上山那么容易了,斜斜的山坡,手边没有可抓的东西,脚下的土有时软绵绵的,一不小心就会滑倒,还好身边有人相伴,可以彼此搀扶着走,同行的人也非常友好,遇到十分艰难的路段也会伸出援助之手。
没有陌生人之间的芥蒂,只有同行之间互帮互助的默契与相视一笑的感谢。
下山的时候已经无法再想事情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下一步怎么走。有的步履从容,有的跌跌撞撞,有的滑稽不已,各样百态,或快或慢。
终于到达山底,内心长舒一口气,啊,累死了,腿疼、腰疼、肩膀疼,鞋底已磨平,双手也脏兮兮的。就像着赶紧找个地方方便一下洗个手,然后舒舒服服的坐在回程的大巴车上好好的睡一觉。
回程之后,这一次同行之人恐再无缘相见,彼此不会留微信电话,这是陌生人之间刚好的缘分。
没有叽叽喳喳的喧闹,没有拥挤的街道,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只有山间平常的草丛树木和纯净的空气。
简单、舒服且自在。
回去之后,与朋友交谈,
问:累不。
累
下次还去吗?
当然去!
一个人的旅行这次的徒步,让我想起了陈坤领导的《行走的力量》,他的初衷是让现代的人能够静下来好好的思考,在路上不许说话,只顾前方的路,和自己对话。一开始我无法理解,走那么一段无声的路能改变什么吗?难道走完就能解决现在遇到的问题了,就可以解开自己想不通的道理了?
现在的我有一点点的懂了,其实走路没有那么了不起,它解决不了什么,这个过程只是给自己一个另外的空间,让你所有在社会上的身份全部抛开,用一个局外人的身份,跳出自己固有的圈子,换个角度,换种身份,思考一下自己从未想过的问题。
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日常的生活给了自己太多的束缚,在公司是员工,在家里是儿女,丈夫、妻子,照顾孩子和父母。一天的工作好不容易做完了,躺倒床上还是掏出了手机看看微信、微博、追剧直到放下手机进入睡眠。有时候事情太多,每天忙的团团转,没有一点时间是给自己的,甚至都没时间去思考现在的生活状态到底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偏离了自己原定的轨道。
所以,这时候独处就显得十分宝贵,《论语》中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让我们每天都有一个时间做自我反省,30分钟静坐、冥想的时间,当然你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就静静的闭上眼睛发呆也行,总之,不要让忙碌完全占据自己的生活。
我喜欢徒步,我喜欢独处,我享受一个人的时光,可以胡思乱想,没有任何目的的走走停停。
这样的时光,轻松,自在。
再多的压力、烦恼都一边待着去
没空理你们!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