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记忆靠谱么?——2017年1月时间总结
1月时间记录
1月总时长为:434.67小时
计时:338.67小时
休息:213.33小时
工作:177.67小时
阅读:61.33小时
写作:7.17小时
交际:20.92小时
生活:38.50小时
娱乐:29.83小时
其他:9.37小时
每天的休息时长约为:7.62小时
1月时间分析
说来惭愧,1月份的时间记录总结到现在才写。
1月份总共记录了27天,过年的几天没有好好记录。每次过星期天或者小长假就会记录的不及时……
这个月上班时间较短,但是仍然占据了很大比例的时间开支。
阅读的时间相对来说增加了不少。这主要归功于春节放假期间时间比较充裕。其次,我也在刻意保障自己的读书时间。我的阅读时间主要分为三块儿:微信公众账号阅读,得到app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以及阅读书籍。时间花费最多的应该是微信。一月份我读完了金庸的《飞狐外传》,还有一些其他的内容,相比之下,似乎阅读时间就长了那么一点点。在我的原计划里,每天的阅读时长应该是1小时40分左右,主要以书籍,或者比较成体系的内容为主,现在看来还是需要在努把力的。
至于休息时间么,过年期间每天都是早上9点起床,晚上休息的也早。遗憾的是并没有做详细的记录。
写作上,只写了一篇《2017年读什么书?》,还要就是记录一些其他的琐碎事情。
比较值得分析的也主要是这几项。接下来我们聊聊记忆这回事儿!
你觉得你的记忆靠谱么?
在我记录时间的这几个月时间里,我越来越觉得,记忆这事儿不靠谱的出奇。
按理说,与不做时间记录的人相比,为了做时间记录,我每天都要回想自己一天都做了什么事情,这就应该很清楚的记住我的日常。但是,现实并不是我们想想的那样。我还是会“一不小心”,就忘了自己做了什么事情,或者要做什么事情。
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无论如何你总会丢三落四的忘记一些事情。这个时候记录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如果你记错了事情,时间记录就是最好的纠正工具。
造成记忆偏差的另一个原因则是:不自觉的修正记忆!记忆只会保留一个大致的轮廓,和修正后已经加深记忆的他认为最重要的部分,其他的则逐渐遗忘掉。但是,有些事情当初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价值,我们的大脑却随手就把它扔掉了。真的用到的时候,竟然自己从来不知道这事儿居然发生过!!!
时间记录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说个另外一个有趣的事情吧。
过去读书的时候,我总是错误估计我的阅读时间,不知道读一本书需要用多久。现在好多了,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我读完《飞狐外传》用了多久,然后就可以比较准确的估计《书剑恩仇录》需要多久可以读完了。
时间记录的一些反思
相对于时间记录而言,注意自己注意力的开销意义更加重大。毕竟时间记录某种意义上来说,并没有要个区分具体事件的重要性,只是宽泛的时间流水账而已。注意力就不一样了,重要的事情,通常需要更多优质的注意力。
现在,我仍然会保持当前的时间记录方式,直到我能够比较好的评估自己的注意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真不简单啊!这需要我提高对细微变化的感知力,而不是笼统的一带而过。
其他
说来奇怪,“认知”这个词,最近变得特别的流行。我看到的用得最多的就是罗辑思维了,“认知模式”是里边最经常提到的关键词,另一个是“认知升级”。大致意思就是“升级你的认知模式”等等,有几个公众号也在说这些东西,朋友圈里也经常看到。
我们如果想要掌握一件新的事物,最常见的过程就是先从熟悉一件事物的概念开始,然后是了解这件事情可以做什么,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练习,最终掌握。如我所知,仅仅“知道”和“了解”,甚至是“理解”,都是没有什么用的,往浅了说,它并不能解决你的实际问题!毕竟他们还处于“想象”的阶段。
通常,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就是瞎扯淡!
去年的后半年开始,我已经在尽可能得控制自己刷朋友圈的次数。现在每天仍会看朋友圈,频率已经比以前低了很多,发朋友圈的数量也由有以前的每天好几条,变成了现在的好几天一条。当然也屏蔽很多天天刷广告,转发心灵鸡汤的朋友圈。
不断的筛选、剔除不好的时间支出方式,提高时间的投资回报率,这大概就是我对“时间”这个东西新的“认知”吧。
大概是去年8月份吧,受人启发,我坚持了一个月的时间,不用表情包和朋友聊天。讲真,在那之前,表情包已经让我疯掉了,如果和我聊天的那个人,居然不会“合理”的使用表情包,我就觉得这个人很不会聊天!天呐,使用表情包聊天,根本就不是聊天好吧,那仅仅是斗图而已!最终在我强大的自控力下,改掉了那个坏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