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字,也都有各自的书写技巧,但真正令文字的书写发展为一门艺术的,非汉字莫属。
今天我们要看的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故事,作者是有“书圣”之誉的王羲之,这通帖无论从内容还是书法层面来看都特别棒。“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这句话出自曹植的《洛神赋》,也经常被用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兰亭序》原作已不存,现存都是后来人的摹本,像欧阳询、冯承素、褚遂良、祝允明、朱耷等名家都曾摹过,我们现在经常见到的是冯承素的摹本,也被称为“神龙本《兰亭序》”。
下面让我们走进盛唐何延的《兰亭始末记》,看看《兰亭序》传奇的经历。
故事还要从《兰亭序》的内容说起……
王羲之在《兰亭序》开头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画面,那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四十余名流汇聚兰亭嬉戏采兰、饮酒赋诗,好不痛快。事后,大家写的诗文编了一个集子,可还差个序文,这时羲之有感而发,趁着未消的酒劲展纸挥毫,不一会就完成了这篇《兰亭序》。羲之本人对这件作品非常满意,后来曾数次重写,却再没达到第一稿的气度与神韵,他太爱这件作品了,便作为传家宝传了下去,就这样一直传到第七代,到了著名书僧智永的手里。智永圆寂后,《兰亭序》传给了他的弟子辩才和尚。
辩才和尚年迈的时候,已经是唐太宗的时代。太宗本人写字很漂亮,书法家中他最崇拜王羲之。《兰亭序》这么有名,太宗想着一定要弄到手,在得知作品在辩才和尚手中,便三次召他入京询问下落,奈何他都说不知道。
辩才和尚这态度可把太宗愁坏了,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最终灵机一动:既然直接要不给,那么就骗过来吧。随后重臣房玄龄推荐了“负才艺,多权谋”的监察御史萧翼。
就这样,萧翼带着羲之父子另外几件作品启程了。他扮作一位茶商到寺中与辩才和尚“偶遇”,并表现出自己对书画鉴赏很有兴趣与他套近乎。随后的几天里,萧翼还经常携酒与辩才和尚同饮,两人谈天说地,好不投机。终于有一天,话题扯到了王羲之父子的书法,萧翼表示自己素爱王字,幸得几幅王帖,辩才和尚听了很高兴,说“明天拿来看看”。
果然,第二天萧翼真的拿来几幅王帖,辩才和尚看过后说“字倒不假,只是没有那么的好,我有一幅,非同小可”,萧翼赶忙问是哪一幅,得知是《兰亭序》后,说“这幅作品历经战乱,定不存世了,我不信您有”,辩才和尚听了便约萧翼次日过来一探究竟。
果然,次日萧翼如约而至,辩才和尚亲手拿出《兰亭序》,萧翼看后评点一番,仍坚称是伪作,这就逼得《兰亭序》不得不和萧翼带来的几幅字一起放在辩才和尚案头,以便他俩进行讨论。
就这样,一来二去,辩才和尚的身边人对萧翼也没了防备。终于有天,辩才和尚进城吃斋饭,萧翼又来到寺中谎称有东西落辩才和尚屋里了,于是趁机将《兰亭序》拿走。
到了官办的驿站,亮明身份后,萧翼把辩才和尚召来对他说“我是奉皇帝的命令来取《兰亭序》的,现特意向您告别”,辩才和尚一听,当场就昏倒了。
后来萧翼加官进爵,辩才和尚也未因欺君之罪受罚,而且还得到一些赏银,但那一吓可不得了,一年多后,辩才和尚就死去了。


故事讲完了,相信你也会为辩才和尚感到叹息。因为故事很出名,古今也有很多画家以此为题材作画,上面两幅图相传为唐代阎立本所画,原作已不存,现存为宋人的摹本。从画中我们也可以清楚看到辩才和尚比比划划,兴致盎然;萧翼坐在对面恭恭敬敬,洗耳恭听,面庞中露出一丝狡黠。

太宗得到《兰亭序》后非常开心,曾命高手将其摹下,送给太子和身边的大臣,这也是造就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兰亭序》。太宗爱的太深了,以至于死后也带着它进了陵墓,时至今日,我们也没能看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