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经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几千年,作为故事的主人公,牛郎大概从没想到过,自己会被21世纪的小学生当成“流氓”,而这争议的来源竟然是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教育部统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他本来人生困苦:父母双亡,被哥嫂欺负,没分得家产,只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直到有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明天黄昏时候会有些仙女在湖里洗澡……你要捡起那件粉红色的纱衣,跑到树林里等着,跟你要衣裳的那个仙女就是你的妻子。”次日,牛郎欣然前往。
这本来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却让小学生们议论纷纷。
在课堂上,一个男生站起来指证:“我觉得牛郎是能吃官司的。拿别人衣服就算了,还偷窥别人洗澡。”
女生也同样不理解织女为什么要嫁给牛郎:“我觉得牛郎他要文化没文化,要钱没钱,要颜值也没颜值。”
也有女生觉得,“牛郎好好色。”
致力于课程创新的万物启蒙教育创始人钱锋也曾在课上向男生提问:“如果你是娶不到老婆的牛郎,你要不要偷衣服?”
一个胖胖的男生回答:“不偷,这不道德。”
“如果不偷,或许你一辈子也娶不到老婆,也过不了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你偷不偷?”
那位男生再次起身:“做人要有道德。”
钱锋又问女生:“如果你是织女,后来知道了牛郎拿走衣服的真相,你还愿不愿意和他男耕女织?”
有女生说:“不愿意,不能欺骗感情。”
“愿意的女生请举手?”他问。
没有一个人举手。
这样的问题,相信在大家的童年听故事的时候,都没想到过吧?
在我们小的时候,听完故事,小朋友们大多反应是:牛郎织女分开好可怜,他们的孩子就像留守儿童,一年才能跟父母团聚一次。
至于女孩子,一般会觉得:因为一件衣服而结成夫妻,这是多浪漫的事啊!
甚至还有男孩子偷偷地跑到小河边,看看是不是也能幸运地碰到一个仙女来洗澡。
出现这样的偏差,那究竟是现在的小学生太早熟太现实了?还是现在的民间故事已经不适合讲给孩子们听了呢?
其实,现在的孩子们并不是早熟,只是获得信息的途径太多了。网络社会,各种信息都是光速传播,并且网络上各种观点也如泥沙俱下,纷繁冗杂。
年轻的父母们忙于工作,根本没时间管孩子,要么丢给年迈的双亲去照料,要么扔到小饭桌,未成年的孩子配备手机等联络工具更是家常便饭。
这些“数码儿童”从出生起,大概陪伴自己最多的就是电子设备了。即便是没有手机陪伴,也总会有电视解闷的。
我家妞还没上幼儿园的时候,平时放在奶奶家,就跟着老太太一起追台剧、韩剧。
有一次她告诉我:“这里我不能看了。”
我纳闷,问:“为什么?”
她说:“他们(男女主)要亲亲了,然后就会有小宝宝了。我是小朋友,不能看了。”
说完,两手捂着眼睛从手指缝里朝电视继续瞧。
可能有人说,这都是电视惹的祸,小孩子的确不该看这些。
但凡事都有两面,媒体引导也是同样。
还是前文对牛郎织女的讨论,在课文里,牛郎对织女说:“姑娘,既然天上没什么好,你就不用回去了。你能干活,我也能干活,咱们两个结了婚,一块儿在人间过一辈子吧。”
织女想了想,说:“你说得很对,咱们结婚,一块儿过日子吧。”
于是他们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头,回到了草房。
对这个情节,就有学生质疑这不符合现实:“一般得认识很长时间彼此熟悉了之后,而且还要看对方家里有没有车、有没有地位,才能决定嫁不嫁给他。”
也有女生觉得织女是“白富美”,牛郎根本配不上她:“天上的荣华富贵你不要,你去做人家的穷妻子,图他什么呢?”
“万一牛郎变心了可怎么办呢,这样就回不到天上了。你考虑这样的后果了吗?”
如果真是放到现实中,这样的考虑的确没有错。谁家捧在手心里养大的女儿,能让她嫁给这样一个穷的年轻人?别说王母娘娘,现在的丈母娘能同意吗?
而且,聊几句天就定下终身大事,太草率了。选择伴侣,怎么能如此匆匆忙忙的?
婚姻可不是这么简单的东西。
不过,对孩子们来说,从小接触这些,未必就是坏事。
以前的孩子大多没有系统了解过两性知识情感问题,上学的时候总被叮嘱“一定不要早恋”,可一毕业就要面临家长的催婚,几乎连个缓冲都没有,很多人都是懵懵懂懂的状态就一脚踏进了婚姻的大门。
而现在的零零后则理性很多,他们会多方搜集自己想要的信息,也会根据这些来决定自己要走的路,要选择的伴侣。比我们那个时候清醒很多,也理智很多。
在情感的选择上,理智并没有坏处。毕竟,头脑一热做出的决定很可能会让人悔不当初。
不过,理性带来的副作用好像也不少,就是大家可能读不懂童话了。
就像丑小鸭的故事,有人会质疑:鸭子怎么就会变成天鹅?肯定是鸭妈妈跟一个天鹅在一起,出轨了,才有了一个私生蛋。
没有了天真,用成人的眼光去看童话,哪里还有什么温柔与浪漫?有的不过是跟现实一样的一地鸡毛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