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父母越功利,孩子越逆反
〖本文系贾容幍原创作品〗
贾容幍,家庭教育耕耘者、亲子阅读推广人。投身家庭教育十余年,不仅使自己上高中时倒数第一的孩子考入全国重点大学,还让一度濒临解体的家庭成了众人眼中的「模范家庭」。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运用最多的方法是「教导」。
但只顾灌输道理、缺少民主和尊重的教导,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孩子对抗、父母闹心,不但达不到初衷,亲子关系还会蒙上阴影。
由于我的疏忽,儿子从小没有养成阅读习惯,书读得少,精神荒芜,没有人生方向,缺乏成长动力。
上高一时,儿子开始沉溺网络,学习成绩滑坡,数次打群架,两次被学校劝退。为了给儿子纠偏,我下决心培养儿子的读书习惯。
让儿子短期内喜欢上书籍的功利思想,让我不断地在「教导」上下功夫:不厌其烦地谈读书的重要性,规定儿子每天必须读一定篇幅的书。
我不断地催,儿子被动地读,后来争执发展成争吵,儿子把门一摔,索性出走一天不回家,不但没有读成书,还耽误了不少课程。
错误和挫折教育了我,既然教导行不通,我就考虑如何 和孩子分享 。
有一次,我和儿子谈到著名作家路遥。我告诉儿子,自己一生最佩服路遥的毅力,特别欣赏路遥所说的「只有具有初恋般热情、宗教般意志的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而且对路遥的两件事特别感动。
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时候,带着两大箱、一百多斤重的参考资料,把自己封闭在陈家山煤矿两间破旧的房子里,要求自己每天写作6000字以上,即使远道而来采访他的记者软磨硬泡,也打扰不了他每天铁定的创作任务。
儿子说:「成功之人总有过人之处。一个人做事能专注到如此程度,什么困难都难不倒他。」
路遥写到女主人公田晓霞为了救落水群众壮烈牺牲的情节时,悲痛欲绝、不能自拔,打电话让弟弟务必来一趟。
弟弟倒了4次车,走了一整天,见到情绪低落的哥哥,关切地问:「哥哥,到底出了什么事?」路遥带着哭腔对弟弟说:「田晓霞死了。」可见他在写作中完全把自己融入到了作品中。
儿子说:「这事太感人了,难怪有人评论《平凡的世界》是矛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
我接着说:「路遥对我的人生影响非常大。他的两句话已融化到我的精神世界中。『一个人对自己要残酷一些!』、『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
儿子说:「我读的书太少了,有时间我一定读读路遥的书。」
我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了解了农民就了解了中国。读路遥的书,了解陕北农村的风土人情,阅览改革开放前10年中国农村的历史画卷,了解路遥的精神世界,是人生一大幸事。」
我只谈自己的感受,没有联系儿子,没有要求儿子应该怎样。儿子内心不设防,耐心倾听我的分享,并从中受到熏染、得到启迪。
我只「分享」不「教导」,反而事半功倍。
从此,我就时不时和儿子分享读书心得,不断给儿子买书。
我还数次给儿子道歉,说儿子从小阅读基础薄弱,都是爸爸没有尽到责任,是爸爸最对不起儿子的地方。
在我的分享、熏染、启迪下,儿子逐渐养成了读书习惯,并一发不可收拾,陆续读了不少中外名著以及经典书籍。
儿子现在研究生毕业了,能有比较深厚的人文积淀,有一定的思想高度,看问题有一定的穿透力,能看到问题的实质和真相,和他养成读书习惯有直接关系。
很多父母也知道孩子不喜欢说教,也希望和孩子分享,但说着说着就把焦点转移到孩子身上:
「儿子,你应该向故事中的主人公学习,你就是缺少这种精神!」
「孩子,你要能有爸爸当年备考的那种精神,什么样的学校都能考上!」
「你表哥能进入五百强企业,都是努力的结果,你和表哥相比,一个是勤勉,一个是颓废。你要克服惰性,奋起直追!」
这些话带着很强的功利性,孩子内心感到不舒服,潜意识里就会和父母对立起来,教育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真诚的分享没有说教味。 父母切记当你谈自己对某件事的感受、自己读书的感悟、生命对自己的启迪时,已经起到了教育作用,千万不要引申到孩子身上,不要话里藏话,不要旁敲侧击,更不要指桑骂槐。
分享要倾注感情,分享的内容要从内心流淌出来,真情实感最能感染人。
分享的内容父母首先要熟悉,尽可能备课,甚至反复演练,分享要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如行云流水。如果生涩、迟钝,讲了上句才想下句,感染力就会大打折扣。
家庭教育最忌讳直白、裸露、功利和说教。
让孩子不设防的教育,才是高明的、有效的教育。 父母应该追求这样一种境界:天空不曾留下痕迹,鸟儿却已飞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