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推“如何写作文”系列。有热心读者在后台留言,问“写作文一定要按照您教的这套方法去写吗?”甚至有读者质疑,这样会不会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这样的问题非常有价值。也正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同行们一直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要想辨清“中学生作文应该怎么教”,首先要从教中学生写作文的目的入手。
对象决定了作文教学的目标
这里所说的“中学作文教学的对象”并不是指 “中学生”这个身份,而是指这些中学生毕业后将会是社会中的哪个群体,在他们未来的真实生活情境中,对于写作文这项技能的具体需求是什么。
普通劳动者
初中学段属于义务教育,面向的是全中国的每一个公民。这当然既包括未来的科技工作者、跨国公司的高级白领、教师、医生、作家、公务员,也包括公交车售票员、公共停车场收费员、垃圾分类的环卫工人、早市上卖菜的普通农民和小商小贩。
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写作需求是各种应用文体——请假条、申请、情况说明等;以及口头交流的需求——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需求,并求得听者的理解和共情,帮助自己完成当下的“任务”。
知识分子中的非文字工作者
即便是考上大学、接受了本科以上教育的优秀学子,绝大多数人的阅读和写作也都是仅限于自己工作的专业领域,与文字打交道的机会并不多。阅读的对象通常是他们的专业书籍、专业文献,以及各级领导作报告和工作总结。他们需要写作的内容也通常是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投标书、某项工作的流程说明、专业的科研论文等等,基本上没有机会进行文学创作。即便是看完一场电影,做一点类似于文艺评论的交流和评价,或者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也都是在私下环境偶尔为之,不是他们工作与生活的主流。
少数专业文字工作者
当然,无论什么时候,社会都需要一部分专业的作家、撰稿人、学者、政府部门负责宣传工作的干部、各企事业单位的秘书处、负责宣传和行政的文字工作者等。他们由于工作原因,对于写作水平要求会比较高。
所以,根据自己的身份和需求,正确地遣词造句,为自己的需求(论点)找到恰当的理由(分论点)和前人的做法(论据),是绝大多数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写作需求。也就是高考“二类上”分数的作文。这个水平的作文,要求表意准确、清晰,语言流畅。如果再有某一方面比较“出彩”,在高考中就可以给到“一类下”的分数了。
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写出“一类上”的文章,只需要我们根据当前需要完成相关写作即可。但是考试中的作文,尤其是高考中的满分作文,无论是描写生动、叙事曲折的记叙文,还是思想深邃、直击人心、论证逻辑强大的议论文,那基本上是普通人不太可能达到的高度。甚至相当多高考中作文满分的学生,都会终生以文字为谋生手段。
这就如同不是所有人通过努力都能够成为职业画家一样。但是,简单地画个素描和写生,只要不太苛责艺术水准和表现力,还是人人都可以学会的。
面对全体学生,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目标不能以培养作家、职业文字工作者那种一类中、一类上的作文水平去要求每一个学生。这不仅仅是学生不需要的问题,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提出了这种好高骛远的要求,容易让学生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干脆就不努力了。
目标决定了作文教学方法
教会学生最基本的写作技巧
既然作文教学的目标是教会普通人做有效的沟通交流,那么技术层面就是第一位的,创意就是第二位。更何况,我们生活中要表达有创意的见解的机会并不是太多。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通过一篇口头作文来说服领导和同事们,同意我们部门上马某个新项目,或者给我们的项目多提供一些资金。而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作文最常见的场景是,自己想去参加某项费时费力、还需要一定金钱支撑的课余活动,但是父母出于很实际的考量,不同意他们花时间在这些真正有兴趣的事情上。于是,如果能有理有据、声情并茂地打动和说服家长,同意他们去参加这项活动,并且高高兴兴地给予经济上的支持,才是作文教学对于学生比较实际的帮助。
所以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老师会花大量时间精力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
记叙文要学会细致生动的描写。对人物进行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全方位的描写,对景物进行富于情感色彩的、有顺序的描摹,叙事有波澜,通过铺垫、对比映衬等写作手法凸显文章的主旨。学会了这些技巧,学生说的事情、写的文章才能打动人,从而说服听者,愿意帮助自己。
议论文要学会有理有据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当自己提出一个观点(论点)的时候,能找到两条以上的理由(分论点)来支撑这个观点,并且准确运用恰当的例子(论据)来说明(论证)我的观点是必要的。于是,老师会在作文教学中比较强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论据的丰富性、语言的凝练、言简意赅……这样说理逻辑清晰的文章,才能让听者心服口服,愉快地赞同自己的观点。
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
保护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与给学生规范的、行之有效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是不冲突的。再有创意的想法,再独特的内心世界,要想让他人感同身受,也一定是要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够实现的。仅仅让学生写“放胆”文、随便写,不教技巧,不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让你的“心”被你自己的“手”准确地写出来,让读者产生共鸣,那么学生的作文就总会自说自话,达不到有效交流沟通的目的。
一旦学生走上了写作技巧实践的轨道,能够用基本的写作技巧表达自己的想法了,我们再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这个层面上,就需要根据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写作习惯来进行个性化的辅导。这样的辅导并不适合面对全体学生进行统一讲解。所以,绝大多数中学老师在教学生写作方法时追求的都是一般性的、能达到中上等水平的目标,语言表达得准确就可以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公号文章里推广的写作方法大多是程式化、规范化的。
总之,作文教学也好,其它内容的语文教学也好,都要坚持“因材施教”的根本原则。孔老夫子的这个教育理念不能流于口头,也不能仅限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选学某个专业、某门课的时候才被提上议事日程。“因材施教”应该是日常化的,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具体实施策略,都要建立在先分析教学对象和了解教学对象的需求基础之上,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翁老师,与您分享语文学习的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