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跟我抱怨,孩子在写作文的时候,即便有素材可写,对事件过程的描绘、对自己观点的表达、例子的阐述,都是那么简单干瘪的几句话而已。文章的可读性非常差。
为什么会这样呢?明明孩子心中也是对这件事有所触动的呀,为什么落到笔头时,就会语言匮乏,写来写去都是那些简单的、口语化的、生活化的词句呢?
这是因为孩子头脑中所储备的书面化的、优美深刻、简明精炼的高阶词汇不够多。
那么,那些下笔如有神的孩子,他们丰富的语汇来源于哪里呢?通常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父母的文化修养比较高,日常说话的词汇就非常丰富,孩子不用刻意地学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就已经习得了巨大的词汇宝库;
另一种来源于阅读,从大师的散文、杂文中汲取了大量深刻隽永、简洁凝练的高阶词汇,并有意识地运用到了自己的作文中去。
比如,当一个孩子想表达“学习能够改变人生”这个观点时,他可以很口语化地说:“人类的历史很长,我们应该多读历史,学习古人的思想,再经过自己的思考,自然就进步了。”
但如果孩子头脑中有丰富的词汇库的话,他就会这样表达:
“人类文明的千年积淀成就了知识宝库的无尽与韵味悠长,无论是博文强知的一方大家,还是平凡的升斗小民,人们总能从古圣先哲们夜空下的思考中,从波澜起伏的壮阔历史中,从一个又一个前辈走过的道路中,领悟到全新的人生境界和生命体悟。” ——吴一卓
这段话中,“千年积淀”、“成就了知识宝库”、“韵味悠长”、“古圣先哲”、“波澜壮阔”等词汇都不是我们在日常吃喝拉撒、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中常常用到的,是需要专门学习的高阶词汇。
这就有赖于成年人对孩子的引导。如果通过阅读获取这类词汇,成人就要在陪伴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给孩子指出,哪些词汇非常值得积累,词语本身是什么意思,在什么样的语境下使用最恰当……如果成年人希望通过自己的日常表达传递给孩子很多高阶词汇的话,那就要求更高了。家长需要自己多读书、多积累,提升自身的文学文化修养。
重点1
家庭熏陶
重点2
大量阅读
重点3
有意识地运用
以上说的是运用高阶词汇实现词汇的丰富性,提高作文的可读性。但其实,高水平的语言表达在使用高阶词汇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精准。
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常常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同样一个意思,用不同程度的词汇来精准地表达写作者的想法。比如,Sometimes、often、constantly、regularly、daily、always、forever等词汇,表达了从“有时如此”到“总是如此”逐级递进的不同程度。写英语作文时,要根据语境选择最恰当的词汇。
中文的词汇宝库博大精深,同一类情感或同一类特征会有多个不同的词汇表达其不同的深浅程度,其复杂程度远高于英语。这也是汉语使用者说话时的表情远没有英语使用者说话时表情丰富的原因,因为语言本身已经精准地传达了说话人的情感,不需要表情来辅助表情达意了。
所以,在孩子的日常表达过程中,家长要及时引导孩子选择最精准的词汇,更细致地描绘自己所见到的事物,或者更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当孩子说“这件事让我很开心”的时候,家长就可以追问一下:"你开心到什么程度啊?是看见这事就乐得想拍手蹦啊,还是仅仅觉得还不错,也挺有意思的?"让孩子详细地说清楚程度,并试着用不同程度的词汇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再比如,哀愁、忧伤、郁闷、伤心、痛苦、痛彻心扉等词汇,虽然都表达了伤心难过这个含义,但程度却不一样。逐一给孩子讲解这些词汇所对应的痛苦程度,就是在教孩子,同一类情感是有不同的深浅梯度的。并指导孩子在叙述一件事,表达一种情感的时候,选择最适合自己当时内心情感程度的词汇。
这种用词准确性的训练,不仅能解决作文遣词造句干瘪的问题,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也大有裨益。尤其是在写鉴赏文字时,对诗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阐述,差别往往比较细微。只有能用准确的词语,精准地表达作者情感,才能算是好的诗歌鉴赏。
只要我们耐心踏实地积累词汇,假以时日,一定能够达到用丰富的语汇精准地诉说内心世界的境界。
亲子读写
重点1
积累词汇
重点2
细致、清晰的表达
重点3
家长引导
亲子读写
与你分享语文学习的乐趣
关于积累词汇,你有什么困惑吗?
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