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写作文无从下笔,有些孩子的苦恼是:想说的话很多,但每每下笔就跑题。
年轻时,我也热心地帮学生找原因、想办法,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当家长后才慢慢发现——在给孩子指导作文之前应该先确认孩子跑题的根源到底在不在孩子身上,然后再教写作文的方法,才能真正解决他作文跑题的问题。
这是为什么呢?
什么样的作文是跑题的作文?
写考场命题作文的时候,有些孩子是从起笔就偷换概念,然后通篇笔力非常集中地论述他偷换之后的概念。
比如:老师要求写话题作文《包容》。但孩子在文章的第一段就亮出了观点: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包容别人。然后通篇写自信的好处,如何做到自信。
这样的文章我们一般不认为是跑题,而是称之为“宿构”。即孩子曾经写过一篇非常好的、完备的议论文《自信》,所以直接生搬硬套了。
跑题的作文是指,他写的的确是“包容”,但是其中的某一两个段落写成了“自信”或者“谦让”。也就是说,跑题的作文所写的话题词和观点不停地来回转换。
跑题的实质是偷换概念
网上流行这样一个段子——
最有水平的领导是永远不正面回答员工的问题。你跟他谈待遇,他跟你讲奉献;你跟他谈奉献,他跟你讲理想;你跟他谈理想,他跟你讲情怀;你跟他谈情怀,他跟你讲主义……
其结果是,领导永远占据谈话的主动权,“牵着员工的鼻子走”。当然,作为领导艺术来讲这是一种智慧,但这也明显是在诡辩。之所以员工一直说不过领导,主要是因为领导在不停地偷换概念,转换话题。
如果这是学生写作文,第一段写工作待遇问题,第二段写做人应该乐于奉献,第三段写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第四段写伟大的理想和情怀,那这篇作文就是在不停地跑题,而且是散点式的跑题。
在实际写作中,学生还真是常常写这种“漫谈式”的作文,由A联想到B,由B联想到C。看似环环相扣,其实每一次的转换,话题与话题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内在逻辑关系。
为什么考场作文不能写成“漫谈式”的随笔
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母语书面语的基本应用能力。主要是实际日常生活中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日常生活中,我们普通人的主要写作内容是计划、总结等应用文体,即在一个主题之下谈自己的观点。
中考和高考作文考查的就是能否就一个话题,明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用恰当的例证,有逻辑地论证观点。这就是一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俱全的标准议论文。而没有明确论点、没有严密论证逻辑,只是跟着意识的跳跃随意转换话题的“漫谈”随笔,若没有写成高水平的“意识流小说”,就只能视为写跑题了。
所以,如果考生拒绝展示自己是否具有明确、清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阅卷老师就只能认为他没有这个能力才故意躲避的。
这就是为什么跑题的作文分数很低的原因。
作文跑题与家长的关系
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与家长和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发现,如果家长比较强势,那么他家孩子的作文大概率是经常写跑题的。再进一步了解,这种强势的家长往往在自己家里和另一半发生争执时也总能找出各种理由来证明自己是对的。
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在辩论的过程中一心只想着赢,而不关注辩论的话题本身是什么,必然会下意识不停地跑题,或者是有意识地转换话题,以取得在辩论过程中的主动权。
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耳濡目染着父母中的某一方,只要一表达观点,一产生意见分歧,就以占据谈话主动权、控制对方为目的,不停地转换话题,那他下意识地就学会了“为了‘赢’可以随时偷换概念”的做法。同时,也就养成了说话没有集中的话题,随意识的流动来回跑题,不能有层次、有逻辑地就唯一话题展开正面论述的习惯。
孩子一旦养成这种思维习惯,学校老师很难纠正过来。毕竟,孩子跟老师单独正面交谈的机会少,和家长交谈、听家长之间互相争论的机会更多,时间更长。
母语是在日常的模仿中习得的。日常生活中,孩子听到的语言素材及表达方式是什么样的,那么他输出的语言就是什么风格的。这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所以,如果孩子想问题、谈观点、写文章的逻辑非常清晰的话,我们就可以想见,他的家长中至少有一方具有强大而清晰的逻辑思维,反之亦然。
家校合作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
剖析日常的思维习惯对作文跑题的影响,目的并不在于把责任推给家长。而是希望家长能够在学校老师正向培养和训练的过程中积极配合,不要用自己的行动“使反劲儿”。
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谈话时随着意识的流动或跳跃不停地转换话题的习惯,那么家长可以这样纠正:
第一种:吃晚饭时一家人闲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分别就同一个问题发表观点之后,让孩子分别概括一下每一位家长谈话的核心内容,并且评价谁的观点更有道理。孩子在概括每个人的发言内容时,就会下意识地和讨论的话题联系起来,形成“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论述”的思维模式。
第二种:家长和孩子闲谈当天在学校发生的事。孩子在叙述事件经过、评价事件中涉事各方的言行时,家长也参与其中进行点评。当话题转换了两三次以后,家长可以突然停下来问孩子:“我们最初的话题是什么?”这时,孩子可能会愣住想几秒钟,才慢慢找回最初的话题。这时,再要求孩子把话题在哪一个节点拐了弯、拐了几次弯,逐一梳理出来。
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养成按逻辑层层推演的说话习惯,而不是旁逸斜出地跳脱或随意偷换概念。这样的思维训练目的在于培养清晰的逻辑思维。
尽管影响作文成绩的因素并不只有逻辑这一项,还有立意是否深刻、材料是否丰富、语言是否有文采等,这四个维度共同影响着作文的最终成绩。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逻辑不清晰,即便其他三项再好,这篇作文也是不成功的。
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说话、辩论时不偷换概念,在日常谈话中有意识地训练孩子思维的逻辑性,才能保证孩子的作文不会跑题。
声明:本文由【亲子读写】原创,版权归属作者,欢迎收藏转发分享。
你可能还想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