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觉察日志的第31篇
——《比黄姜黄的是姜黄,比评判强的是放下评判》
![](https://img.haomeiwen.com/i5623184/56f030c6928262e3.jpg)
01 姜黄植物染活动的惊喜
周末带儿子参加农场组织的姜黄植物染活动。
第一个环节是大家围坐在田间,听老师给大家介绍姜黄的特性。老师说了一个绕口令,生动的描绘了姜黄的颜色特质——“比姜黄的是黄姜,比黄姜黄的是姜黄”。为了活跃气氛,老师问哪个小朋友能说出这个绕口令,会有奖品哦~当时现场很多小朋友都没有响应,不知是年龄偏小没听清,还是活动刚开场没有融入,主持人老师抛出来的有奖问答没有得到大家的回应。老师举着一大把带叶子的新鲜仔姜站在前面,略有些尴尬。
为了让场面不至于太过尴尬,我赶忙大声应和:“哎呀,没听清楚呀~!请老师再说一遍,太难啦~!”然后大声鼓励坐在对面的儿子和他的同学(当时为了拍照站在他们座位对面),“哇~快回答哦,有奖励呀~!”儿子一点儿没有要站起来的意思,低着头玩桌上的玻璃弹珠,他的同学坐在旁边也心不在焉。
因为有过儿子以前参加活动怕陌生人而不肯上场回答问题的经历,所以我对于儿子是否会站起来参与活动问答的事儿,完全不报希望,还一个劲儿鼓动他的同学。我都觉得现场有些尴尬的时候,听见儿子低着头小声的说“比姜黄的是……” 虽然声音很小,也没站起来,但是磕磕巴巴也说全了~!我惊讶极了,大声的惊呼,哇~老师我们答对了~!还自己拍起巴掌表示惊喜。老师也很开心,拿着一大把新鲜带叶仔姜送到儿子面前赠送奖品,大家都鼓掌欢呼~!
这是今天儿子带给我的最大惊喜~!
02 旧有眼光带来的锚定效果
有没有发现,我们经常会用旧有眼光对新的事件做判断,比如对待孩子,我会把他原来在某些场合事件中出现的状况,不自觉的复制到新的类似环境事件中,以为他还是原来那个状态。就像这次参加活动,我宁愿鼓励别的孩子勇敢抢答,都没想着鼓励自己的儿子,因为我的内心已经有个旧观念的锚定,那就是我儿子很内向,不敢在公众面前公开表达,那么这一次也不会例外。
对待自己也是这样的模式,如果某次场合发现自己应对方式没有同事处理的好,就会立刻在心里有一个评判:自己不适合/不擅长做这个事情。而这个对自己的标准就锚定在那里,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就不自觉的退后让位给厉害的人去做,不敢自己再去尝试。
这是否算是一种贴标签的行为模式呢?
因为一两次的表现不佳,就贴上不行的标签,每次都带着这样的标签去看待这个人,接受这样的评判,甚至主动放弃新的尝试。比如因为给自己贴了不擅长跟人沟通的标签,就拒绝参与沟通事件,都交给同事去做,自己躲在后面;给孩子贴了不敢在陌生人面前表现的标签,就不再鼓励他举手发言或者上台表演甚至不再参加团体活动……把贴标签和对人做评判放在一起,很多时候就主动放弃很多新的尝试和努力。
03 神奇的事情是如何发生的?
其实我也很惊讶,为什么这次儿子会这么主动的回答问题?真是万万没有想到呢~ 回忆当时孩子主动回答问题的情形,可以发现几个有意思的地方:
1)我在不停地大声和老师语言互动,比如:假装跟老师抱怨说“哇~这么长的绕口令好难呀”;问老师答对了有没有奖品呀~
2)我没有不停催促儿子“你快去回答问题啊~!你怎么不吭声呀!”
3)我在积极鼓励坐在儿子旁边的同学快去争取回答问题
儿子看到妈妈在很积极的参与和互动,这些行为和语言,激发了儿子对这件事情的好奇;我没有不听催促儿子去回答问题,没有批评他不吭声,这给了儿子很大的空间,让他没有被压迫的感觉;鼓励他同学去参加而不是鼓励他的时候,也会激发他想展示自己比同学说得好的内在动力。
有了这些发现,我尝试总结一些方法,能持续促进和激发孩子内驱力:
1)多带孩子参加团体活动,只有不断参与进活动中,才有可能激发兴趣和增强能力;
2)想让孩子在团队中活跃,家长自己要先融入活动中去,多在活动中发言和互动,而不是坐在旁边刷手机,只盯着孩子要求他应该怎样;
3)活动中孩子如果有担忧焦虑或者害怕紧张,不要紧盯着他不放,这只会加重他的负担。也不用立刻带他逃离,在这个环境里多待会儿,让他感受自己其实是安全的
4)激发同龄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内在动力,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