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教育改革之后,石越主导的学士院制定了改革官制的方案。中书门下也有一份改革官制的条例,针对两种方案,皇上在崇政殿主持了一场大辩论。
中书门下的方案中规中矩,以《唐六典》为基础,辅以宋制,没什么创新之处。
石越的改革方案,旨在解决宋朝官职名不副实、冗官等问题,并使权力互相制衡,增加效率。简言之,就是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两名宰相),决策、行政权合二为一;以各部尚书、寺卿之贤能者,加参知政事衔,为副相,约十位。宰相和副相轮值,小事商量着办,大事开会讨论,意见不一致的由皇上裁决。宰相和副相之间形成第一层合作与制衡。
第二层是无论大小事务,尚书省皆不直接草诏敕,由学士院(负责大事)、中书省舍人院(负责小事)草拟诏书,对相权形成制衡。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若以为不妥,可以说明理由,拒绝拟诏。
第三层是门下后省给事中对相权的制衡,借鉴唐制,进一步扩大给事中的权力。给事中认为不合理的诏敕,可说明理由,封还退回。若一份诏书封还三次,当付诸廷议。廷议许给事中,则执政当辞职;廷议许执政,则给事中当辞职。
这个方案,让决策、行政权合二为一,增加了相权;设三重制衡,又限制了相权。为的是宰相和副相的决策必须深思熟虑,经得起学士院舍人院,给事中层层审查,各方服气,政令方得以推行。
谁都看得出来皇上已经决定采用石越的方案。重臣们并不反对,他们关心的是改革之后自己将会担任什么职位。还有一件事牵动各方的神经,那就是传闻皇上准备召回司马光出任御史大夫。
王安石在位推行新法时,司马光曾九度退还诏书,拒绝回朝。司马光在朝野的声望仅次于王安石,如今皇上准备启用司马光为御史大夫监察百官,韩绛、吕惠卿、蔡确不得不担忧自己的地位。韩吕还没什么动作,蔡确把一向不作为以和稀泥出名的王珪拉到了自己一边,准备设法阻止司马光回朝。因为司马光一旦出任御史大夫,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两位。
假若司马光回朝,对石越而言将会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司马光能够镇住朝中的宵小之辈,另一方面恐怕也会掣肘石越。潘照临猜测皇上并没有很强烈的意愿召回司马光,这恐怕是曹太皇太后的意思,目的是防范石越。韩维、冯京和石越同一阵线,翰林院元绛、张璪也偏向石越,甚至连蔡确都有倒向石越的意思。王安石和司马光,始终是皇上的两张底牌,无论朝中谁坐大,只需召回其中一个,便可镇得住场子。
皇上派陈襄赴洛阳劝说司马光复出。在此之前,王安石曾委托他的方外之交、大相国寺主持智缘和尚拜会司马光,劝其出山。原来王安石担心石越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皇上又无比信任,将来未必不会学曹操、王莽,希望司马光出来制衡。司马光已有复出之意,却也看出皇上未必急着召他回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