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哪儿跑了一窝蜂啊?”
“咱家的蜜蜂跑了。”
“啊!收回来了吗?”
“没跑远,树也低,收回来了。”
群里姐姐和弟弟在说话,我赶紧点开视频,果然,一株桃树茂盛的枝叶间,群蜂“嗡嗡”,弟弟正举着已经伸进枝叶间的杆子在收蜂,爸爸从旁边悠悠地过来,大声问了一句:“上了吗?”
我的心马上提起来了,这感觉,这情景,多么熟悉,收蜂这事,太令人头疼了。
收蜂我们家养蜂,要追溯到80年代,那时爸爸因为工伤,从他工作的城市回到了农村养病,当时家里土地少孩子多,并且都已经开始上学,无论是粮食还是钱都比较短缺。爸爸有知识,又走南闯北见得多,于是赋闲之中选择了养蜂。
从最初养蜂时起,爸爸便把它当做了事业来做,刻苦读专业书籍,虚心地向不同的养蜂人求教,认真仔细地观察蜂群,系统详细地记录,真的是用心用情。
养蜂的第三年,爸爸便把当初的两群蜂发展到了十几群,且都是能够产蜜的壮群。他还结合自身和当地气候的实际情况,把蜂箱由木头制作的箱式蜂箱创造性地改为砖混垒制的高脚蜂箱。这蜂箱夏天不怕雨淋,冬天便于保暖。并改进了笼蜂王、脱花粉等技术与工具,令当时周边地区蜂协会的一些人常慕名来学习。
爸爸靠自己的才智,在以后的十多年中,以养蜂改善了我们家的经济条件,使我们家成为当时村上为数不多的让孩子们全部顺利完成学业的家庭,并还有一定的积蓄。这也一度成为我们为爸爸感到骄傲的地方。
记得我们家养蜂鼎盛时,院子里垒了二三十个蜂箱,每个蜂箱都是满满的十几脾的壮群,一到春天,离我们家好远,就能听到“嗡嗡”的声音,站在我们家附近,就能看到头上来回穿梭忙碌采蜜的蜜蜂,匆匆飞舞而过的身影,在头顶的天空织成了一张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