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话题,虽说前人是不是也多少提及,倒是最近才开始有的感觉。
按照常理来说,如今的中国已经今非昔比,“世界大国”四个字差不多就可以概括中国目前的地位和能力。
然,在这繁荣昌盛之下,掩盖着的是我们的“自卑心”。
年初闹得沸沸扬扬的春晚节目——我记得的有两个——非洲的那个节目和外国人合唱的那个节目,立意大概也是好的,但这种颇有些“露骨”的表现手法倒是令我当时就有些咋舌。毕竟作为主人,一个劲儿的要求客人去“表演”对主人的敬仰,总归是不妥。但我们就这么做了。
然而,当时写文章的冲动倒也没有这么强烈,毕竟有时候,习惯了也就过去了。
让我起笔的则是最近无意间看到的一个节目的片段,外国人在节目上说着流利的中文,在一旁的主持人则赞不绝口。那天不知道怎么了,我突然有一种违和感,但又总也说不上来原因,后觉,发现要是我们把这件事反过来想一下,如果一个中国人在美国的节目中流利的说着英语,好像我们不会那么惊奇,外国人也不会一个劲儿的赞叹这个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热爱。
这其实就是文化上的自卑心,我们潜意识里把西方文化和我们的传统文化做了比较,而结果显然是西方胜出,出现了一种阶层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就造成了我们学人家是应该的,而人家学我们,对我们来说仿佛就有“无上光荣”。
这也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总是说外国人来中国赚钱容易,交际吃香,为什么?其中原因大同小异。
“历史原因”暂且不谈,毕竟当年——直到现在,我们是被吓大的,而且每每充斥着暴力、侵略和各种施压。这就像一个人小的时候被关在了电梯里,即使长大了,他的幽闭恐惧症还是会让他在小空间里颤栗不已,即使他有时候明确的知道,那并不危险。
其次就是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缺失,我们被西方叨扰了太久,对于传统我们舍弃了太多,这让我们对舶来品反倒有一种信仰,而这,并不是好事。
最后就是文化的创造力,中国始终在强调“传统”“传统”,仿佛一提到“中国”两个字就要一下子扯到国学上面,然后便是“之乎者也,于焉矣哉”,这已经成了一种逻辑惯性,而这恰恰是最危险的一点,文化不是历史,它并不是留在过去的“古董”,文化需要发展,也需要根据时代、科技、社会心理、文化研究的推进而不断更新完善,这样才能保有文化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我们学习古文,难道真的只是想知道“回”到底有几种写法,或者在语文考试里多拿那几分吗?
如果历史我们无法改变,那我们就应该在现在下功夫,“提升文化软实力”好像是笔者小时候就有的口号,而这口号喊了二十年,也该有所行动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