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年,东吴才俊纪瞻病逝,享年72岁。从三国活到东晋,熬死了晋朝6位皇帝,纪瞻虎虎生威,生存智慧非常高。
253年,江东一位才子呱呱坠地,他的名字叫纪瞻,字思远,宦官世家的孩子。
祖父纪亮、父亲纪陟,都是东吴高官。纪陟仰慕蜀汉丞相诸葛亮,儿子的名字也是一样。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字思远。但是,纪瞻比诸葛瞻强百倍,不但军事能力强,生存智慧更是一流。
东吴时期,纪瞻名气就很大,他文学素养非常高,与陆机、陆云兄弟往来密切。
280年,东吴灭亡,江南的世家大族,都选择归顺晋朝,为司马家效力。
纪瞻也是如此,东吴没了,就换个皇帝,保证家族利益,选择与司马家合作。
301年,赵王司马伦篡位,齐王司马冏起兵讨伐,将其处死。
司马冏非常欣赏纪瞻的才华,任命他为东阁祭酒,让他充当智囊,给自己当参谋。
司马冏、司马乂、司马颙、司马颖相互攻杀,八王之乱进入白热化,中原狼烟遍地。
纪瞻为了保命,选择回到江南,并建议陆机、陆云兄弟一起离开,但陆氏兄弟拒绝。
陆机太过自信,认为自己能扭转局势,并借此机会建功立业,结果被司马颖夷灭三族。
纪瞻回到江南,正遇到陈敏叛乱。纪瞻知道陈敏不是做大事的料,便跟顾荣、周玘、甘卓联手,消灭陈敏。
平定南方有功,掌握洛阳实权的东海王司马越征调纪瞻、顾荣入京,授予他们高官。
纪瞻抵达寿春,中原已经乱成一锅粥,匈奴骑兵、羯族骑兵、鲜卑骑兵加入混战,洛阳朝廷迟早要灭亡。
明知前面是刀山火海,还要奋不顾身前往,除了勇气可嘉,没啥实际意义。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纪瞻、顾荣不想去给司马越陪葬,便观望不前。
司马越大怒,当即下令徐州刺史裴盾,让他武装护送。纪瞻、顾荣闻讯,连夜逃回江南。
311年,司马越征讨石勒途中病逝,太尉王衍缺乏担当精神,20万晋军在宁平城覆没,几十位王爷被处死。
宁平城之战,晋军主力损失殆尽,刘聪的匈奴兵攻克洛阳,俘虏晋怀帝,是为永嘉之乱。
纪瞻躲过了一劫,如果他真的北上洛阳,估计就沦为匈奴俘虏,受青衣斟酒之耻辱了。
洛阳陷落,匈奴气焰更加嚣张,一直处在匈奴“汉国”半独立状态的石勒,为了得到一块稳定基地,决定出兵江南。
石勒10万大军南征,这就动了很多人的奶酪。
永嘉之乱后,北方士族南迁,与江东士族合作,一起守卫这块“净土”,岂能容许石勒染指呢?
307年,司马睿来到建康(南京),江南士族都不认可他,没人来拜码头。
王导找到顾荣、纪瞻,跟他们说明“抱团取暖”的重要性,并承诺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换取他们对司马睿的支持。
王导的条件是:北方士族掌权,并阻止流民过江,以免侵犯江南士族。北方士族不会去抢他们的庄园,而是另外开垦荒地,前提是南方士族合作。
顾荣、纪瞻很识时务,又敬佩王导的为人,以及琅琊王氏影响力大,便答应合作,给司马睿拜码头,接受指挥。
石勒来江南,士族岂能容忍?纪瞻、顾荣率兵北上,与石勒对峙,司马睿也全力支持。
江南雨水多,道路泥泞,瘟疫横行,石勒军心不稳。此时,石勒采纳张宾意见,率兵撤回北方,并让石虎攻打寿阳,吸引晋军注意力。
石虎率2千骑兵杀来,本打算佯攻,却被纪瞻打了埋伏,战败而逃。纪瞻追击一百余里,石勒严阵以待。
晋军兵力不足,石勒也没决战的打算,双方各自退兵。如此,江南得以保全。
317年,刘曜攻克长安,俘虏晋愍帝,西晋灭亡。此时,纪瞻代表江南士族,与王导、温峤联名劝进,让司马睿称帝。
东晋建立,纪瞻是大功臣,被任命为侍中,旋即升任尚书,成为朝廷重臣。
322年,司马睿眼看局势稳定,便着手削弱门阀力量,重用亲信刘隗、刁协,让他们负责中枢政务。
与此同时,释放奴婢,使其成为朝廷的“编户齐民”,增加赋税的同时,也保证了朝廷的兵员。
新组建的军队,由刘隗、刁协率领,这就动了门阀士族的蛋糕,他们不能容忍司马睿的无理取闹。
司马睿强化君权的努力,激起了王敦之乱。包括纪瞻在内的士族,都不支持司马睿,他们希望王敦获胜,让东晋回到轨道上来。
第一次王敦之乱,司马睿兵败,郁郁而终。儿子司马绍继位,是为晋明帝,王敦依然掌握大权,瞧不起朝廷。
324年,王敦第二次叛乱,这次是想夺取皇位,而不是“清君侧”,故而阻力很大。
王敦想重新洗牌,纪瞻等江东士族自然不答应。那么,如何阻止王敦呢?朝廷没有直属武装,无兵可用。
纪瞻想到了老朋友郗鉴,并建议晋明帝重用流民帅,让他们支持朝廷。郗鉴在江北,受石勒威胁,也希望向朝廷靠拢。
纪瞻努力下,晋明帝接受郗鉴,让他来到京口,并授予重任。郗鉴则支持朝廷,叫来苏峻、祖约等流民帅,抵御王敦。
王敦东征途中病逝,王含无能,被温峤、纪瞻、郗鉴、苏峻、祖约击败,第二次王敦之乱结束。
324年,纪瞻病逝,他历经司马炎、司马衷、司马伦、司马炽、司马邺、司马睿6位皇帝,活了72岁,也是赢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