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咱们换换车吧?”
一个小朋友推着他的平衡车过来,和我女儿商量,想和她交换手里的三轮小车。
“可以。”
然后,两人互换了小车。
骑着玩去了。
小男孩骑上三轮车,很快地适应了。
而我女儿骑上平衡车,显然不像骑三轮车那么熟练。
的确,平衡车骑起来,主要靠双脚会使劲,平衡能力不能差。
她骑了一会儿,主动去找那个小男孩换了回来。
这一幕,被站在旁边的我和她爸爸看在眼里。
“孩子平衡能力不太好,按理说,得练练。”
她爸爸看到这些,说了一句。
“的确如此。她骑着好像很费力,脚使不上劲。”
我回应道。
这时,我脑海里浮现了三个词,“舒适区”,“学习区”,以及“恐慌区”。
对于我女儿来说,骑三轮车,就像是待在舒适区里玩耍,越玩越熟练,越玩越有成就感。
换成骑平衡车,就像是过度到了“学习区”,骑起来非但不方便,还感觉十分别扭,尽管它能帮助她锻炼平衡能力。
作为小孩子的她,既没有刻意练习的意识,也意识不到那样的好处,所以,她骑了一会儿,就要换回来,回到“舒适区”。
其实,在给她购买三轮车之前,她也骑过一段平衡车,或许是还没适应习惯,就有了三轮车,有了更省力的,直接将平衡车弃了。
因此,平衡能力没得到训练,所以,现在再接触,仍然感觉不那么熟练。
这让我想到了刻意练习的必要性。只有保持专注多练,才会慢慢熟练爱上。
刻意练习的过程,既要大脑适应新东西,又要自己去实践,甚至有时候还不清楚怎么做,这相当于一下子面临多重挑战,加上本来人就有畏难情绪和懒惰心理,这就导致让自己刻意练习并不容易。
举一个例子,最近,我发现有的人在遇到问题时,宁愿张口去请教别人,让别人亲自告诉他,也不愿看别人花心思认真写的非常详细的文章。包括我自己有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当时,我意识到这点时,想到了“懒”,感觉挺可怕的。
相比张口问,看文章需要付出时间和耐心,同时,还要牺牲高效率,而耐心其实是需要刻意练习的,这个过程本身,同样需要花费时间和耐心。需要先舍,然后方得。
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这样做的,所以,这方面造成差距,也并不奇怪。
此外,对于我们所面临的其他挑战,其实也是如此,都是要通过刻意练习,让自己突破现有的舒适区,然后,拓展自己的能力圈。
比如,学着去操盘一个项目,公开讲好一堂课,换种思维方式看待人和事等。
再举一个我自身的例子,其实,原来的我并不是很喜欢带小朋友(主要是觉得小孩子太闹腾)。
但是有了小朋友,我不得不改变自己原来的思维方式,比如去看孩子活泼好动的好处,好奇好玩带给我的惊喜。
由于天天带,也就是说每天都在刻意练习,这个过程让我收获很多。
比如,带给我很多灵感和启发,让我体会到亲子时光带来的快乐,还能促进家庭的和谐。
因此,我现在也渐渐地享受了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光。
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逐渐突破舒适区的过程。
这些挑战,让我看到了“成长型思维”的重要性,我希望我一直保持下去。
愿我们都能拥有成长型思维,让自己活得越来越好!
悦来越好
2022.11.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