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行书如何改变书风

作者: 襄公书社总编亢手 | 来源:发表于2017-12-26 00:21 被阅读369次

   

    李邕在书法史上有很多创新性的成就,作为一个唐代书法家,能够从王羲之的妩媚书风中跳将出来实属不易,他做到了,并且对后世书家影响很大,比如苏轼,米芾或多或少向他学习。

    他在书法史上有两件启示性的成就,第一,是改变了当时应帝王趣味,一味学二王而未能从中求变的媚俗书风,通过用笔,结构的变通形成了一种雄阔的风格,这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似乎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扬,所以他的书风哪怕是现在依然有很大的学习价值;第二便是自唐太宗写《晋祠铭》后,继承用行书书写碑刻,使得行书如同唐楷一般获得同等审美的对待,而不仅仅是用于纸上的交流。

晋祠铭

    他流传至今的作品《岳麓寺碑》和《云麾将军庙碑》这两个帖最能代表李邕行书的结构风貌。

云麾将军碑

    现存的《岳麓寺碑》为石刻本,有些模糊,《云麓将军庙碑》为木刻,清晰。仔细观察后者可以发现其书体的一些特点。

    首先是用笔,李邕改变了王羲之变幻多姿的线条特色,去掉过多的意象蕴含,将内厭之力弱化,外拓之力为主,即王的逆时入锋转变为顺时入锋,并将用笔系统化,用笔果断,直接,对待特定的笔画,特定的结构有特定的写法,不轻易改变,比如,左竖勾,右斜勾,草字头,单人旁,右耳旁等,并且不同线条的轻重也有既定的规则,根据突出位置,或重写,或轻写,来形成对比。由于突出手法往往同时会拉长笔画来完成效果。

      李邕行书的结构特色很明了,主要就是突出一笔,或突出局部。突出某一笔往往需通过夸张的拉长笔画,或重写来完成,这样虽不会造成间架改变,但会使常态结构空间更开阔,从而显得大气。比如首行的“云”,“军”,一个重写起笔一横,一个拉长末笔一竖。至于局部,比如三点水,草字头,反犬,大字等字中部分都会重写拉长来突出表现。当然也有独字整体细线缠连的写法,这都是继承王羲之的创造,由书法线条本身的丰富性决定的。

      李邕行书里面包涵的都是极易学的书法艺术手段,但需对王羲之行书结构掌握精深,这是唐人尚法的结果。可以说唐朝学王羲之行书者众多,能深入其中者寥寥无己。虽然虞世南侄外甥陆柬之学得兰亭笔法来结字,并书有陆机《文赋》传世,但终究是习气之作,不可久看,只可以作为应用书体的学习范本。李世民一生爱收集王字,学王,只是窥得门径,而李邕不仅深得王羲之书体结构,更为之一变为雄豪,这就是书法家的风范。

陆柬之《文赋》

相关文章

  • 李邕行书如何改变书风

    李邕在书法史上有很多创新性的成就,作为一个唐代书法家,能够从王羲之的妩媚书风中跳将出来实属不易,他做到了,...

  • 行书·试笔-李邕书

  • 临李邕系列之二:《出师表》

    李邕《出师表》墨迹,行书,无款绢本,割裂成册。原本今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书者名不可考,传为李邕书。此册不见宋明著录,...

  • 练字打卡day15

    唐朝以行书著称的书家,手推李邕。李邕做过北海太守,故而又称李北海。后人常常以李北海与王右军并称。评价说右军如龙,北...

  • 李邕“精心”之作:宋拓《云飞将军碑》

    《李思训神道碑》与《李秀碑》皆俗称“云麾将军碑”,两碑皆由李邕撰文并行书。

  • 直上九万里

    读经典,写经典。 裴洪顺书 行书 上李邕 [ 唐 ]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

  • 北海三绝《麓山寺碑》

    行书入碑始于唐太宗李世民,而真正以行书碑饮誉后代的应该是李邕。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也把他与王羲之并称:右军如龙...

  • 读李白《上李邕》

    上李邕,就是呈上李邕。欣赏李白这首《上李邕》前,不妨先交代一下李邕的情况,李邕者,唐朝书法家。天资聪慧,幼承家学,...

  • 今天的书法日课及临帖体会

    下午继续今天的临帖日课,楷书临《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和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和李邕《云麾将军李思训碑》,行书临米...

  • 带魏碑特点的庄严行书

    如果说李邕李北海他的李思训碑是属于飘逸的行书,带有明显的二王的色彩,那么他的麓山寺碑则具有庄严的味道,这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邕行书如何改变书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yzr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