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多少做多少都有一个平衡
有一个老人,是一个农民,一辈子耕田种庄稼,身体硬朗得很。八十多岁的身板,自个儿还可以种几亩地,有花生有黄豆有蔬菜,不单自给自足,还有多余的给乡里邻居。
他的儿子在外面赚了大钱,叫老爷子别再种地了,说,老人家辛苦一辈子,该享享福了。再说了,儿子们又不是供养不起你,不要让乡里人笑话,这么老了还要去干活。
但老人家不听,说,我干活不图啥,图个好受。不干活,身体早就不行了。你要是想让我再多活几年,就不要管我。
儿子却说道,哪有可能,有吃有住,犯不着去吃那个苦,这样身子会更好。
于是家里人就把老爷子的锄头、镰刀通通都收起来,不让老爷子再去耕种了。让老爷子住上高楼,离开老屋平房,让老爷子吃上海鲜鱼肉,少些五谷杂粮。
乡里人都以为做儿子的孝顺,想不到还不到半年,老爷子就不行了。只享受物质生活,却没有去劳作,老爷子中风瘫痪在床上了,没几个月就过世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甚至在当地的村民中间都引起了一阵反思,老年人究竟该享受物质生活,还是坚持劳作。
人们都认为到了年纪该享受生活了。殊不知身体吃多少做多少都有一个平衡你多劳作胃口就好些,而且也健康,你少劳作,甚至不劳作,只想待在家里享受物质生活,不久就没了胃口,身体也不舒服。可见人活到老不单要学到老,而且要做到老,要干活到老。
南怀瑾老先生说过,洪福不如清福贵。这句话意味深长啊!
老年人身体比较弱,大活干不了,小活还是不能断的,拔拔草,锄锄地,劳其筋骨,出奇臭汗,便是延年益寿方。看看电视,大鱼又大肉,便是多病损命路。
可见退休并不是让身体不工作,不干活,退休只是把争斗得失之心放下来。《孔子》说,人年之老,戒之在得。而身体却仍然要自强不息,不能退休。一退休,就瘫痪废用了。《进化论》上有个说法叫“用进废退”,你啥都不干,就好比一把新镰刀不用,没多久就锈得不能用了。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古代最有智慧的大禅师,即使到了八十岁,仍然禀行着中国最传统最优秀的农禅作风,叫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八个字具有最深刻的养生意义。有个叫百丈的老禅师,德高望重,八十多岁,还经常跟弟子徒孙们出坡耕作。弟子们认为老禅师年纪大了,不该再受这些苦,于是把老禅师的锄头、簸箕统统藏起来,不让老禅师出坡了。老禅师就把双腿一盘,也不迟也不睡。
弟子问师父,为何?老禅师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弟子们赶紧把锄头、簸箕找出来交给师父,这样又可以在山坡上看到师父劳作的背影了。
其实在中国古代,就没有退休这个字眼,俗话说,吃苦了苦,享福消福。明智的老人都会安排适当的体力活来干,目的就是为了活得更舒坦,而不会去要求多享受。吃自己的饭,滴自己的汗,自己的活自己干,这是中国一脉相承的自强不息精神,也是很重要的一条养生之法。
摘录自:《万病之源》 任之堂解说 不可不知的养生误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