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十一,淘宝天猫再次刷新了往年的成交额记录,达到了2684亿。
11月10日,双十一前夜,无数人正在摩拳擦掌剁手买买买的时刻,一个29岁的男人却爬上了自己天台顶楼,一心只想跳下去。

双十一前夜,四川泸州一王姓男子坐在33楼的天台上,情绪激动,有轻生念头,情况危急。根据警方了解,追根其由,是其妻子引发的。原来,王某的妻子中度网购患者,在去年就曾因网购欠下20万元。而月收入几千元的王先生,没成想刚拆东墙补西墙的填上这一窟窿,妻子也承诺不再痴迷网购后,换来的不是安宁和乐的生活,而是更加肆意妄为的“剁手”。


王某的妻子,于双十一钱之前,已经欠下30余元。
再这样倍增的压力下王先生,终于崩溃了,于是想到轻生。
幸好在民警的不断劝说之下,才放下了此念头,阻止了一场家庭悲剧的发生。
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伪精致”已成了老生常谈。想起微博上很火的一句话,多少人光鲜靓丽的外表下,脚上的袜子已经掉到了脚后跟。
最近流行的一个词,叫做“伪精致”,大致指的是过着与收入水平不一致的“精致”生活,动辄上千上万的奢侈品包包,喝着几十块钱一杯的下午茶,打着各式各样风格迥异的卡,不一样的是风景,不变的是美颜相机。为了这种虚假的美丽,演绎出千万般“花团锦簇”,更有甚者,为了追求这种虚假的繁荣,很多依靠着信用卡拆东墙补西墙和网络借贷来维持。
追求精致本无可厚非,而过分追求只会被欲望牵着走。
曾经被定义为“叛逆”“追求自我”一代的九零后也即将迈进30岁大关了,却依然过着拿不高的工资,过尚且体面的生活,“佛系青年”“隐形贫困人口”的标签贴的乐此不疲,自我调侃,已成为苦涩、窘迫生活的一味调剂品,在工作、生活、情感中横冲直撞痛并快乐着。
同事Aline,最近状态不佳。平时一上午可以搞定的方案拖了2、3天,叫她吃饭也总借口推脱,一早上手机一直响个不停。下午,她向我发来一条消息,想借点钱周转下。几周前刚看看见她在朋友圈里晒了一套贵妇级护肤品,怎么转眼间就开始缺钱了?
细问之下才知道,她最近买了不少预售,双十一又清空了购物车,马上又要还信用卡,催债的信息每天轮番轰炸。据我所知,她的花呗欠了几万块,每期要还7K多,可她的工资也就七八千。
何必让自己这么辛苦?
她却说:“没有香奈儿的包包,担心身在职场怕会被别人看不起,没有TF口红,限量版球鞋,会感觉自己很廉价。”平时看着挺精致姑娘,穿着时髦的衣服,用着最新款的手机,背着轻奢的包包,朋友圈打卡各式各样网红店。
谁曾想,再这些“精致”背后的是花呗、信用卡、贷款在死撑。
你说她傻吗?我看未必,只是脑子不够清醒,理不清梦想与现实,任由自己披着“精致”的外衣,却活在虱子的笼罩之下。
超出可控水平的“精致”是以自由为代价的。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
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想要通过钻石来炫耀自己的美丽。这一晚,她春风得意,如愿以偿。不料,项链却在回家途中不慎丢失。于是,她东借西凑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为了偿还这部分借来的钱,她节衣缩食,为别人打短工,整整劳苦了十年才得以将债务还清。最后,才得知当初借的项链原来是只是一串假的钻石项链,而她却为此付出了整个青春。
许多人说像她这样的,只是个别案例。
但事实上并不是。
《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
在中国1.7亿90后人群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了4500万,也就是说平均4个90后中有1个拥有花呗,其中将花呗作为支付首选方式的人群中,90后的比例是最高的,将近40%。

花呗中还有一项业务花呗分期,倍受推崇。尤其是买一些中小型家电或者手机时,76.5%的青年用户会选择分期。
再来看汇丰银行公布的数据统计,90后的平均负债更是将近高达12万元,远远超出其他国家。

工资还没看见点水花,消费水平却先上去了。
为了维持表面的光鲜,不合理的评估自己的消费能力,透支未来,代价往往是不能承受之重。
信用卡、花呗、京东白条、信用卡在排队等着你,校园贷、套路贷、裸贷在组团引诱着你。这些网贷平台最梦幻的地方在于,不用努力,就能轻松获得其他同龄人所没有的东西,但后果往往也很惨痛。
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花明天的钱,也堵了明天的路,自杀式的人生,都是从过渡消费开始的。
人世苦短,记得及时行乐,但前提是一切都要在自己经济范围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