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这个词近些年被频频提起,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标题“中国人现在缺失了仪式感”、“生活需要仪式感”等等。 我是非常认同生活需要仪式感的,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泛起一些涟漪,创造一些惊喜,才能演绎出生活的诗和远方,而这不叫“作”。
仪式感是需要抓住一些时机的,甚至创造一些时机。我记得有一天在朋友圈看到我的高中老师晒出了为师母过生日的图片,好大的一束玫瑰花特别惹眼,我给老师留言“没想到老师这么浪漫!”老师回复我:“用心这一天,一年都好过。”我不禁回复“哈哈”二字,但也感叹老师的才情智慧。一次隆重的仪式感,让人每每想起,都心潮澎湃、回味如甘,真的是可以管够一年了。
就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和元宵节,作为中国最传统最隆重的佳节,在古代,仪式感是要做足的,而如今我们都说没了年味,其实往往就是仪式感的缺失。欣喜的是,我们逐渐又找回了一些仪式感,很多时候也在创造传承着仪式感。因为仪式感,佳节变得更加丰满,更加有意义。
春节走亲戚,是个特别传统的年俗。小时候我是特别喜欢走亲戚的,因为走亲戚可以有好吃的好玩的,最关键还有压岁钱。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就开始讨厌走亲戚,觉得有什么可走的,大人们就是闲聊一通,我们只能无聊地跟着,再后来走亲戚成了一种形式,好像是一件任务。可最近这些年,我却渐渐对“走亲戚”有了新的认识。“走”就是“走动”,只有走动起来,才有亲情的连接。我也会陪着亲朋聊聊家常,说说这家的长辈,道道那家的孩子,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实质的内容,但我却愿意投入其中,真心地问候与祝愿,真切地为亲朋感慨,哪怕他们的关心有些“多余”,你也欣然接受。我尊重这个仪式感,过了这个年,大家都回归了各自的状态,很难交集,但此时流动的亲情,却把大家连在了一起。
大年初二,偶尔提起要不要拍个全家福,老弟马上联系,预约了大年初四的全家福摄影。一进影楼,发现拍全家福的家庭特别多,几乎是排得满满的。有喜庆唐装,有文艺复古,有现代简约等等,化妆造型拍照,在熙熙攘攘、互相调侃中完成了全家福拍摄。全家福如今也成了春节的一个仪式感,全家欢聚,用影像留住定格的时光。以后每每翻阅照片,都会回想起当时拍摄的情景,留住全家人在一起的记忆,才是真正的美好。
逛庙会、闹元宵,是正月十五的传统习俗。元宵佳节之际,全家人来到了“榆次老城中国年”民俗活动的庙会现场。榆次老城有很多古建筑群,县衙、城隍庙等各具特色的古建筑在华彩灯会的映衬下,更显灵动与生机。
传统佳节的仪式感,你又Care哪个呢?期间,还有各种实景演出,浩浩荡荡的县衙官员巡街审案、舞狮舞龙的社火等等,走走逛逛,倒也乐在其中。 突然,一个队伍向我们走来,原来是一队送亲的队伍,队首的是一位神气活现的媒婆,这位媒婆尤其惹眼,他拿着一个酒壶,边走边喝,学着古代媒婆裹着小脚的步伐,摇曳在队伍的最前面,顿时引来了大群游人的围观,而这位媒婆演绎地更加认真起来,还时不时和游人来个互动,翘起兰花指,与你暧昧一指,极尽妩媚,引来众人欢笑的同时,也不忘扭捏之态,游人也乐得和他互动,真正显出“闹”元宵的“闹”是多么有趣。
传统佳节的仪式感,你又Care哪个呢?而在这一路长街中,无时无刻不在表演,无时无刻不在“媒婆”的戏份中。后面的送亲队伍在他的带领下,也演绎地非常认真,新娘偶尔漏出的娇羞状、吹打手们的欢欣状,都表现得惟妙惟肖,游人们的情绪也被带得高涨起来。
整个庙会逛下来,最记忆犹新的就是这队送亲队伍了,回家路上,我们还在讨论,媒婆这一路的扭捏之态真心不易,但这种认真的态度倒是获得了满堂彩,成为整个庙会活动的体验高峰,也为我们创造了“闹元宵”的仪式感。
在一些特别时刻,如果我们有能力创造欣喜、激起认知,引发荣耀,鼓励连接,就会成为仪式感。这些超越寻常的时刻,才是生活意义非凡的点睛之笔。
而仪式感需要认真的演绎,需要徜徉其中,真情投入。这种让世界更美好的时刻,等待你我来创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