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以赛亚书》当中讲到,以色列人犯罪很深,其中一项罪名就是:他们把自己的孩子带到欣嫩子谷中献祭给假神,注意,那些孩子都是活生生的。读研究生时我在一些古籍里也隐约看到过类似的故事,某家的孩子突然之间不见了,说不定就是谁拐去献祭给了哪路神仙。孔飞力的《叫魂》一开始讲述的就是从德清蔓延到杭州的妖术大恐慌。可能所谓“杀人祭鬼”,是每种文化都会存在的,听来令人觉得恐怖,但直到当代世界,恐怕类似的事件还是在发生的。
《罗斯玛丽的婴儿》:一个婴儿诞生的魅力与恐慌
做如此之论,大概还是因为波兰斯基。他的妻子和八个月大的胎儿就是死于邪教,是不是用于祭祀就不敢说了。而之所以有如此遭遇,是因为在此半年以前他执导了一部叫做《罗斯玛丽的婴儿》的电影,里面讲述了邪教惯用的“杀人祭鬼”的方法。影片并没有表现怎样杀害婴儿,不过确实沿袭了这个套路。很早之前就听说过这部影片,但最近才看,大概也是因为自己有了孩子,对关于孩子的各种问题都会关心。甚至为了更好地看这部影片,我还先买了原著来看。波兰斯基几乎是完全忠实于原著而拍摄,每个细节都很到位,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我也是两次经历了故事带来的惊悚和战栗。
这种惊悚和战栗并不来源于故事的画面,实际上,虽说是恐怖电影,和它的原著相匹配地,《罗斯玛丽的婴儿》并没有多少让人毛骨耸立的镜头,相反,除了那么几秒钟的撒旦的脸部描写一闪而过外,并没有特别的恐怖镜头。甚至,最后他们在看着婴儿,罗斯玛丽抱怨婴儿邪恶的面容时,婴儿的身影也没真正在影片中出现。影片想要展现的并不是眼球和脑神经的恐怖,而是实打实的精神震颤。
罗斯玛丽的丈夫凯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三流演员,为了能够有个好角色做了很多努力,同时也忽视了妻子的需要。无论原著还是电影,都展现了几次罗斯玛丽的梦境,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糅合在一起的梦境,显示了罗斯玛丽的孤独和脆弱。罗斯玛丽想要孩子,凯却一直没兴趣不想要。
转机发生在搬到新公寓之后,在那里,他们遇到了非常善良热心的邻居罗曼夫妇,生活也逐渐改善,凯拿到了他想要的角色,甚至他都想要个孩子了。当罗斯玛丽真的怀上了孩子,整层楼的邻居都调动了起来,尤其是罗曼夫妇。为了能够更好地照顾胎儿,他们老两口也是尽心尽力。但就在这个档口,罗斯玛丽慢慢发现了不寻常的事情,丈夫获得角色的方式有些蹊跷,自己最好的朋友也死于非命,甚至她发现包括自己丈夫在内的所有人都在打着孩子的主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最后是真的成功了。他们不仅顺利的把孩子抢了过来,还说服了母亲罗斯玛丽继续照顾这个婴儿,直到献给撒旦。
《罗斯玛丽的婴儿》:一个婴儿诞生的魅力与恐慌
这就是影片最恐怖的地方:邪教最终取得了胜利。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撒旦的门徒,她所生的儿子还是撒旦之子,她原本想要集中力量杀死这个婴儿,结果也因为爱子心切,无论孩子长的多么恐怖,还是下不去手,甚至愿意为他们继续抚养这个婴儿。看过影片的人,估计谁也忘不了最后的那张母亲的脸,她不是以看怪物的眼神而是以一个母亲的慈爱而看着被黑色幔子遮起来的婴儿床。
其实这并不夸张,在一个宣扬“上帝死了”的时代里,人们就只能希望撒旦还能活着了。罗斯玛丽在做孕检时曾经拿起一本时代周刊,上面的大标题“上帝死了吗?”赫然在目。罗斯玛丽顺藤摸瓜地找到了婴儿所在的地方,罗曼心平气和地告诉罗斯玛丽:上帝死了,撒旦万岁!
有时候我很难理解周围的一些人为什么不相信宗教,却很相信其他似是而非的歪理邪说,想来想去其实慢慢也就理解了。正统的宗教通常都没有邪教更有吸引力,就像上帝永远都没有撒旦更能叫人舒心一样。上帝没死,但人们希望他能死,因为上帝总是在禁止,在说教,在阻止人们的欲望;而撒旦就不会了,他会尽一切力量满足人们的欲望,让人膨胀。所以,就算撒旦下了地狱,人们也希望穷尽一切力量把撒旦呼唤出来,让他来满足人们的一切欲望。
人们从来没有期盼过上帝之子的降生,至少没有期盼过他以那种形式降生,虽然他来是为了给与生命,而且是无条件的;但他们却渴望着撒旦之子的来临,跟撒旦做交易,即便需要牺牲一个女人的子宫,一个婴儿的生命。在豆瓣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我觉得说得很好:上帝和魔鬼之间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上帝不用我们去寻找,我们和他之间是以誓约和无条件的信任为基础的。相反,魔鬼需要我们去找他。魔鬼是做生意的,我们必须和他进行交换。而人们惯常的反映是,只有用重价买来的,才是真实的,才是需要珍惜的。所以人人都愿意跟撒旦交易。
但他们早就忘了,人的生命,是上帝用重价买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