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籍:《终身成长》
作者:卡罗尔.德韦克
阅读内容:第一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阅读主题:思维模式
三个问题:
1、思维模式
从书中得知,人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作者在最开始认为,人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聪明的人始终聪明,不聪明的人始终不会变得聪明。为了探索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他开始做实验。
我每次单独带一个学生进入学校的一个房间,让他们感到轻松舒适,然后给他们一系列智力测验题来解答。第一个测验很简单,但是接下来的会很难。当学生们开始嘟囔、流汗并感到困难的时候,我观察他们的对策,并问他们是如何想的,有什么感受。我希望看到学生们应对困难时不同的表现,但是我看到了一些我意想不到的现象。面对这些有难度的测验,一个10岁的男孩拉了拉他的椅子,搓了搓手,抿了抿嘴,然后喊道:“我爱这个挑战!”而另一个男孩努力地做着这些智力测验,他抬起头时满脸开心:“你知道,我就想做这种信息量大的测验!”
一个10岁的男孩拉了拉他的椅子,搓了搓手,抿了抿嘴,然后喊道:“我爱这个挑战!”而另一个男孩努力地做着这些智力测验,他抬起头时满脸开心:“你知道,我就想做这种信息量大的测验!”
通过实验得知,很多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会越挫越勇,他们热爱失败,热爱挑战。他们并没有觉得自己不行。这些孩子的思维模式并不是固定型的,他们存在一种把失败转化为财富的潜力。
人类的能力到底是可以培养的,还是一成不变的?这是一个老问题了。但这一问题对人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则是一个新问题:认为人的智力和性格是可以发展而非不变的、根深蒂固的,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让我们先来看看由来已久的关于人类本能的激烈辩论,之后再回到这个问题上来。
2、为什么人会有不同
为什么一些人更聪明或者品行更佳——是否有某种东西让这些人永远和别人不同。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专家持正反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人们的不同是因为物理原因造成的,正是因为物理原因而造成了人们之间无法改变也无法避免的的差别。这些物理原因具体包括头骨上的突起(颅相学)、头骨的大小和形状(颅骨学)还有如今我们所说的基因。
第二种观点:认为人们的不同是因为人们背景、经历、接受过的教育以及学习方法的不同而造成的。这个观点的支持者中最有名的是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智商测试的发明者。他设计智商测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评估孩子们不可改变的智力水平,他并没有否认“不同的孩子智力是不同的”这一观点,但他相信教育和练习可以带来智力上的根本改变。
他的代表作《儿童学的新观念》(Modern Ideas AboutChildren)中引用的一段话,在这本书中,他通过对几百名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的孩子进行研究后总结道:
一些现代哲学家……断言个人的智力是一个定量,这个定量是不会越来越多的。我们必须同这个残忍悲观的结论进行对抗……通过练习、培训,以及最重要的——方法,来设法增加自己的注意力,提高自己的记忆力以及判断力,让自己切实变得比以前更聪明。
作者在书中也讲到了这两种观点的关系,这两种观点不是对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
正如精神学家吉尔伯特·戈特利布(Gilbert Gottlieb)所说,在我们的发展的过程中,基因和环境不仅仅是相互协作的关系,基因更需要环境的帮助来更好地运作。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了解到,人类在终生学习和大脑发展这一方面比我们自己想象中更有潜力。当然,每个人都具有先天遗传的才能。可能在最开始的时候,人类会展现出不一样的气质和才能,但很清楚的是,个人经历、能力培训以及个人努力会对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当代智力研究领域的权威罗伯特·斯腾伯格(Robert Sternberg)写道,人类的某项专长“并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决定的,而是通过有目的的锻炼获得的”。或者像他的前辈比奈所认为的,一开始聪明的人不一定到最后还是最聪明的。
3、两种思维模式对你意味着什么
以上这两种思维模式对于一个人的生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它直接决定我们能否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那个人,以及我们能否做好自己最看重的事情。
选择第一种思维模式:认为自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这样会使你急于一遍遍地证明自己的能力。
在书中,作者提到,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是被培养成这种思维模式的。
很典型的案例,比如我们在上学的时候,有的老师会按照成绩先后排座位顺序,这样实际上就是老师自己主观决定了我们每个孩子的聪明程度,老师用这种行为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的智商在什么水平,而且是不会再改变。智商决定一切,你的智商高,你就聪明,你的智商低,你就笨。
老师的这个行为训练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固定思维,导致我们每个人觉得自己的智商已经那样了,没救了。让聪明的人认为自己总是聪明的,无论发生什么自己都不会变笨。
但是这种被老师强制决定的智商高低顺序,有时候也会激起孩子们的强烈生存感,拼命证明自己的才能和聪明给老师看。每一个时刻,他们都在接受评估:我会成功还是失败?我看上去是聪明还是愚蠢?我是会被接受还是被拒绝?我看上去像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选择第二种思维模式:认为自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告诉我们,我们的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培养的。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但是,与此同时也要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并不是每个人只要具备这种成长型思维都会成功,都会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个是不可预测的。因为人的潜能是不可知的,人类在经过多年的热情、辛苦奋斗以及训练后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是无法预知的。
你可以看到,这种认为“人的才能可以发展”的信念如何给人们带来了学习的激情。当你有时间提升自己的时候,为什么要浪费时间一遍又一遍地去证明自己的杰出?为什么要掩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去改变它们?为什么要找那些只能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人,而不是那些可以促进你成长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和搭档?为什么要去找那些自己屡试不爽的事,而不是去选择一些可以提高自己的事来做呢?即使是(或特别是)事情发展不顺利时也能拥有这种想要提升自己并坚持不懈的激情,这就是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身上的标志。这种思维模式,让人们在人生遭遇重大挑战的时刻,依然可以茁壮成长。
通过以上的阅读总结,我最赞同的一段话就是最后引用书中的这一段话,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能够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哪怕是在人生遭遇重大挫折的时候也能够坚持下去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在磨难中更加茁壮成长。这是一个人难能可贵的生命的品质。
读到这段书的时候,我脑海里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我的大妈(我大伯的妻子)。在之前不久,我大伯遭受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重创,而且更可悲的是我大伯对于已经发生的一切都无能为力,只能煎熬和等待。所有棘手的事情都只能由我大妈来处理。那对于我大妈来说,首先是面对,其次是接受,最后就是为我大伯寻找救赎之路。面对之时只觉得这是晴天霹雳从天而降,但是到了不得不接受的阶段,我大妈还是振作起来,每天按时上班,按时回家,周末我去陪她的时候,她经常会跟我说一句话:“我现在要坚强。我要学习杨绛先生面对苦难时的那种精神,坚强面对困难。”首先听到这句话,我很佩服我大妈,她是在自救,是她读过的书在帮助她、指引她寻找方向,她是通过读书这种方式培养了自己遇到困难不退缩的才能和品质。在救赎之路上,我大妈几乎用尽了自己半辈子都没有过的胆识和勇气,去跟各种各样的人周旋、打交道。在此之前,她只是以为心思单纯的人名教师,她整天面对的都是一张张孩童似地脸,她只是教他们课本内容,督促他们读书。她从没有涉及过教师以外的复杂圈子。但是就在那一次,她没有退缩,她一直都在迎难而上,一直都在把握各种机会寻找出路。最终,我大妈靠自己处理了这件棘手的事情。
这件事情真的很能说明上述那个观点: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能够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哪怕是在人生遭遇重大挫折的时候也能够坚持下去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在磨难中更加茁壮成长。我大妈就是这种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她能够在磨难中继续成长,继续提升自己,而且一直在坚持。有时候想想这也是一件无法逃避的事情,因为那是我大妈最亲近的人。但是如果一个人本身不具备这种成长型思维,不具备这种品质,他内心没有支撑自己坚持下去的信念,他不知道像杨绛这种坚强事迹的时候,他该怎么办?或许他也会坚持。会勇敢面对,但是勇敢面对的结果也不能保证会是自己想要的。
所有,我大妈是我钦佩的人之一。
最后,我也希望自己通过读书、自救的方式不断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我希望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像大妈那样坚强、乐观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