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18/100
读了篇好干好干的公众号文章,开智学堂的《读书十二问》,应该花了不止两个蕃茄钟(精力管理赶紧用上)。文章就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的问题作出诸多提问回答,现按自己的理解逻辑归并下(六小时后输出):)
1、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选书(找源头):
找难看懂的书,学习最源头的高阶模型;
按历史时间线,找出同个体系内的知识谱系;
学习任意一个领域,你可以一上来就思考怎样写一本这个领域的书。从写作输出倒逼输入。
刚进入新领域,做主题阅读,看20本以上书目录,选出好书。找出好作者。
精读(360度体操):
一、思考层面上
八个字:正反上下,古今中外。比如读书正字诀,重视鲜活证据;反,逆向思考,是否可证伪;上下,在不同的空间维度读书与思考,以提高创意;古今,由今联想到古,从历史变化维度来理解问题;中外,即从地域维度来理解问题。具体参考《读书八字诀:怎样将书读得通透?》
元反空—提高阅读质量:1、元:二阶操作,作者观点背后的观点是什么、书背后的书是什么;2、反:它的反面证据是什么;3、空:跳出系统,其他领域是如何看待的。
二、操作层面上
直接阅读最源头的经典
先读最薄的书;先读近一点的书;先读文笔优美的书;先读有历史定论的书。
应用(刻意练习)
做读书卡片。包括术语卡、人名卡、反常识卡、金句卡、行动卡、技巧卡、任意卡。在撰写这些卡片时,需要格外注意:时间线索,淘汰一些旧知识书籍;一手出处,需要找到最原始的论文或者资料,知道是谁第一个提出这个术语;反常识证据,需要借助鲜活证据来拓展认知边界。
一般六小时输出。六个小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要难度」理论。输入略有难度,未来提取就更容易。把你的记忆想象成五层结构,在几个小时后写读书卡片,此时记忆碎片刚刚下降到第二层或第三层,此时,你来使劲回想,就在第二层第三层到第一层之间建立了提取通道;再过一段时间,你又在第四层第五层到第一层之间,再次建立了提取通道。于是,你未来提取就比别人变得容易很多。
培养科学思维。所谓「科学思维」,是指你掌握了「定义-假设-质疑」的系列方法论。撰写「术语卡」,思考每个高阶模型是如何定义的,内置了什么假设,其他学者是如何质疑它的,这是生成知识体系的第一步。
反常识卡,收集“鲜活证据”。鲜活证据是指那些你不知道或者整个社会不知道的证据,它往往是「反常识」的。
双盲实验的原则:人类往往只习惯朝一个方向进行思考。双盲实验却不断提醒你要朝不同方向思考,注重「样本」、「对照组」与「基础概率」,避免「主观偏见」、「随机效应」、「安慰剂效应」等等。一旦养成「双盲实验」的习惯,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头脑中干掉很多「认知偏差」。
需要借助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从不同侧面来掌握这些源头的知识。(不太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