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憧憬凤凰,是为偶然看见的宣传照片:静静的沱江、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浓浓的古意……从那一刻,凤凰成为心中的向往。
初冬,终于定下去凤凰的日程,怀着莫名的欣喜,连夜一气读完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凤凰因他的妙笔更加闻名,所以想先从他笔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清晨,同行美眉十数人,嬉笑着乘上南去的列车,中午就到了玉屏。至玉屏转车去铜仁,途中遇上集市,车堵得不行,刚好下去看看热闹,尝尝铜仁的花生。
过了铜仁,导游宣布,凤凰不远了,车上美眉们开始兴奋起来。可车停到站——眼前是呈现的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偏远而落后的小县城:一个大大的坝子,横乘着十来辆黑猫警长、大白兔形状的童车,喧闹地赛唱着童谣。有淡淡的失望——这与我想象中的边城有太大的区别。导游向前几步,“跟上,我们现在去老城区。”随之前行,眼前逐渐出现了古老的街道、白墙黑瓦的房子、一串串的红灯笼……一种朴实而亲切的感觉扑面,细雨也恰时纷然落下……呵!这多情的湘西雨,为初冬的凤凰写下一丝冬意。
入住在东门一家名为“常青客栈”的民居。雕花的木窗,窗外是蜿蜒的江水、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不远处虹桥在望。一切美得象一轴淡墨山水。
晚餐在“三胡子酒家”。湖南辣子、熏腊肉、罐罐菌、香糯的血粑鸭、甜醇的米酒,湘西风味尽显。
餐后,游凤凰最大的古桥——虹桥。桥建于明洪武时期,是三孔石拱桥,用当地开采的紫红色岩石砌筑而成。取名“虹桥”,有着双重含意,一是红岩,一是长虹卧波。桥上是一些工艺品店铺,以湘绣、蜡染制品、香包和银制品居多,游客不断,商业气氛蛮浓的。
一路上风劲,头发凌乱,找了个地方洗发,很简陋的理发小店,很平常的手艺,甚至只会将头发吹干。店铺的女主人和小孩说着当地话,一句也听不懂。出了店,夜市的小吃摊正热闹,有串串烫、烧烤等风味小吃。一位朋友买了黑黑的臭豆腐请大家品尝,我挟了一小块——辣椒还行,但豆腐是那种我不能接受的味道,太臭了!急急吐出,大家笑个不停。
回到客栈,推开雕花木门,呼吸着微腥的水气,看当地的妇女在江边洗衣,听芒槌有节奏的声声响起,心律慢慢与之相协调……爱上了边城的夜。趴在露台的美人靠上给朋友发短信:“我到凤凰了,这个边城的小镇真美。”传递我的感受。
清晨,很早就在槌声中醒来。选择了白色外套和黑色布裤以配合小巷中的白墙黑瓦,沿着幽幽的青石板路独自漫步。小街还未苏醒,偶有人擦身而过,脚步都还是慵懒的。掏出手机发短信:“晨起,在古老而陌生的巷道穿行,想象你在这小镇的另一端……”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这时候如果有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路过,一定不会感觉意外,因为这小街本来就有诗一般的意境。
早餐后泛舟沱江,前往沈从文先生墓地。沈先生墓地在凤凰县听涛山麓,两岸层峦叠翠;林木葱笼;鸟声婉转;江水清澈;水草儿正柔曼的舞蹈;多情而动人的苗家女歌声婉转,在桥墩下迎接远方的客人,湘西的风情美到极致,谋杀了我们不少的“菲林”。
才下扁舟,一个小女孩迎上前来:“姐姐,买一束花吧,送给沈从文爷爷。”因为她纯真的笑,我愉快地接过她手中的山菊,并与她合影,定格了异地人和当地人对沈先生的同一份崇敬。沈先生的墓地在山腰,很特别——无冢,墓碑是云菇状的天然五色石。碑的正面刻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以识人。”这段话可以说是他的内心独白,也是解读他作品的钥匙。一晌无语,静望片刻,轻轻将山菊放在碑前。绕到背面看张充和女士(沈先生的姨妹)撰联:“不折不从,亦慧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巧妙地将先生的名字镶于其中。据解说小姐说沈先生的一部分骨灰洒在了沱江内,美眉们纷纷踮足探看山脚静淌的沱江,体会黄永玉先生所书“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午后参观沈从文先生故居。小小巧巧的四合院,给人的感觉是祥和安静。中间是一个小天井,两边厢房陈列着沈从文的部分著作与照片、墨迹等。一台已经古旧的留声机,让人想象无数个深宵,先生的文字与音乐一同流泻的情境。故居的正屋中间是一尊半身汉白玉雕像,嘴角噙着先生一贯的“妩媚的笑”,看起来文雅而谦和。端详着雕像,有一刻的神思恍惚——有多少人就是从先生笔下认识了湘西,认识了凤凰这个“浪漫与严肃,美丽与残忍,爱与怨交缚不可分”的地方。在他气定神闲的乡土文学之中,既有博大的爱心也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他使“翠翠”成为湘西文化中的一份亮色,使江边那份失了心的等待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很凑巧,今年恰是沈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在故居买了册全集,工作人员盖罢纪念章,将一张小纸片夹在扉页,以免弄花了书。这是我在其它书店所没有见过的举动,由此可见凤凰人对文化的崇敬。
凤凰因山而峻;因水而灵;因人而名。至离别这边城,凛冽的风中,再回首看碧绿的沱江水毫无冬意地从古老城墙下蜿蜒而过,叠翠的南华山麓倒影江心,远方云淡处,仿佛翠翠在轻轻挥别……这次弟,怎一个“翠”字了得。
冬游凤凰,美在心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