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看了几篇简友的文章。其中一篇名为《欲为苍鹰,勿与鸟鸣》的文章令我对朋友有了新的思考。
该作者主要表达了人应该和自己志趣、道义、三观相符的人做朋友,并强调一个道理“和谁在一起,便会有怎样的人生。”
这样的认定也是我们普遍的认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些古人云无不说明了这道理的正确性。可是,我们每个人又是如此地不同。
一个人的性格、追求、品德多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世界上没有同样的两片雪花。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我们也很难找到如此相同的朋友。
与其说很难,不如说我们应该放下找相同朋友的执念。用“求同存异”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人,毕竟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他人没有的闪光点。
前些天,跟两、三老友聊天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求同存异”的意义。
这两、三老友都跟我做着完全不一样的事业,为人处事的风格也不一样,因为成长经历的差异感情观也呈现出差别来。
但我们都有一个特点,我们都在相处过程中欣赏着对方身上所独有的特质,这也是让我们的友谊保持长达10多年的秘诀。
正如《九型人格》里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每个人格都有他独特的闪光点,都是非常可爱的人格。而这可爱与否,取决于我们有没有以包容、正向的态度去看待他们。
与此相反的一个好友,在聊天过程中却处处透露出他感情观和我的差异。因对自己感情观的高度认可,于是他向我表达出一种批判的眼光,审视着我的感情观。
这阻断了我跟他的情感链接,因为在他这里我没有被看见的感觉。反而感到自己赤身裸体,而他非但没有给我披上衣服,还为我拿来了电风扇。
对朋友思索由此在我脑海中变得更加激烈,志趣、道义、三观真的是筛选朋友的关键点吗?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不是应该先被看见,然后才会有后续呢?
武志红老师也曾说过:“看见,就是爱”。“每个人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见”。而“自我成长,不是走向完美,而是走向真实”。
朋友之间不需要太多社会意义上的匹配,志趣、道义、三观这些都不过是我们作为社会人被塑造、被营造出来的形象与品德。
可真实的自己,只有在你跟不同的朋友相处、探讨中才能发现。
而挚友就是那些当你发现了自我的残缺,或不堪或丑陋,他都能看见你,并且用爱去包容、接纳这样的你,从而也使你自己变得更加真实、勇敢并且充满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