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诗
一定要珍惜每一次吃饭的机会。——闲读《随园诗话》(156)

一定要珍惜每一次吃饭的机会。——闲读《随园诗话》(156)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20-12-09 23:38 被阅读0次

【原书卷十四·三三】

余七十以后,遇宴饮太饱,夜辄不适。读黄莘田诗曰:“老似婴儿防饮食,贫如禁体作文章。”叹其立言之妙。然不老亦不能知;古渔有句云:“老似名山到始知。”

黄任,(1683年—1768年),字于莘,又字莘田,因喜藏砚,自号十砚老人、十砚翁,清代著名诗人,藏砚家,永福(今福建永泰县)人。

陈毅,字直方,号古渔,上元(今南京)人,监生, 雍正、乾隆间金陵布衣诗人。工诗善文,勤于著述, 著有《古渔诗集》,有诗选《所知集》,多辑录布衣寒士之作;又有《诗概》六卷。

【闲言碎语】

我曾经简单地总结了人一生的生理轨迹:吃饭,睡觉,做爱;做爱,睡觉,吃饭。意思是,人一生下来,第一件事就是吃饭,吃饱了,便是睡觉,长大成人,便又开始了繁衍后代(也有纯娱乐形质)的工作,然后,生理机能退化,无论是想繁衍还是想娱乐,那个事情渐渐少了,再往后,随着年龄的增大,睡觉的质量差了,睡觉时间越来越少,再到后来,饭也越吃越少,最后吃不下饭了,于是,一命呜呼。是不是这样的轨迹,读者自可辨识。不认可的,一笑而过。

本条诗话里,袁枚自述七十以后,不敢食过饱,恰好读到“十砚老人”黄任的“老似婴儿防饮食,贫如禁体作文章”诗句,深叹其立言之妙。黄任以85岁高寿辞世,在“人过七十古来稀”的时代,确属不易。而他活不到这个年纪,是不会有此体会的。故袁枚也说,不老亦不能知。金陵布衣诗人陈毅有句“老似名山到始知”,说出了人进入老年之后的感悟见解、喜怒哀乐、身体饮食等逐渐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若非亲身所至则无法体会。这一点,给年轻人说的再多,他们也是不大相信的。因为,他们年纪还轻。

说到吃饭,袁枚感叹“七十以后,遇宴饮太饱,夜辄不适。”这是他年老之后,胃肠功能减弱所致。吃多了,不舒服,可以适当少吃一点,但绝对不能不吃,人这一辈子,一定要珍惜每一次吃饭的机会。关于这个题目,以前写过一篇短文,今天再发一次,炒个冷饭。

《珍惜每一次吃饭的机会》

昨天,我在吃早餐的时候,看到一对老夫妇,点了两笼汤包,很认真、很仔细、很快乐的吃完了。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幸福。我忽然在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要珍惜每一次吃饭的机会。”所以有这样的念头闪出,一来是因为老母失去了吃饭的本领,靠鼻饲度日。二来是前一天因为工作去了看守所,随口问了一句里面的伙食情况,被告人回答:“吃牢饭,还能够怎样?”

一日三餐,吃饭,应该是我们一辈子做的最多的事情了。出生落地,睁眼就是要吃。临终,多是因为吃不下饭了而撒手人寰。或许是因为次数多,我们就不太珍惜了。有随意不吃了的,有狂吃滥饮的。饥一顿饱一顿的事情常有。最后,因为病痛,而失去了吃饭的机会。这也算是对不珍惜吃饭机会的报应。

基督教徒们在吃饭前总要祈祷,感谢主赐予食物。这一点,我以前没有觉得有多好,反而觉得假模假样。现在看,把吃饭弄得有仪式感,应该是对吃饭机会的珍惜。

人的一生有无尽的欲望。权欲、性欲、财欲、成功欲、表现欲、等等,但是,食欲应该是以上一切欲望的基础,也是以上一切欲望实现后转化为喜悦所指向的重要目标。人生基于此,至于此,又止于此。可见,食欲之于人生的意义。而吃饭,恰是满足食欲的唯一途径。溏心鲍鱼的弹牙,膏蟹籽虾的鲜美,应季时蔬的清爽,美酒佳酿的醇香,无一不是通过吃饭而得以品味。即便没有上述美酒佳肴,我们吃的就是粗茶淡饭,我们也要有珍惜的念头,毕竟,它们是我们生命活力的源泉。

珍惜每一次吃饭的机会。有了这个念头,就会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就会努力地追求生活的美好,就会高质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能够咀嚼,能够吃饭,能够品尝美味,你活着,还是在享受生活。囫囵吞咽,鼻饲流食,你活着,就只是“活着”。我们千万不要到了那个时候,后悔自己从前没有好好吃饭,好好大吃一顿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定要珍惜每一次吃饭的机会。——闲读《随园诗话》(15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aak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