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炸、过度营销的时代,赢得市场、赢得用户的本质是让商品或个体在潜在用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即赢得用户“心智”。而定位的实质就是:如何赢得用户(客户、消费者、求职者…)的心智。
没错,以上就是《定位》大概想告诉我们的。全书举例大量的栗子,但没有过多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分析,以致于让我有一种为了证明观点而强行加入了大量的例子,有点想高中写议论文,为了证明论点,各种可以用上的例子都用上了,即使不一定完全符合(抓其中符合的点来阐述)。因为这个点我对此书的评分打了折扣,但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不只是广告营销
定位理论源于广告营销领域,并对广告营销行业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个小栗子是:七喜在广告宣传中,将自己定位为“非可乐”,避开了可乐在用户心智中占据的位置,另辟蹊径获得了其在用户心智中的位置。而美国A出租车公司在广告宣传中将自己定位为全美最大的出租车公司,而事实是,出租车行业的领导者是B公司,而且在用户心智中,B也是占据这第一的位置,结果就是A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不增反减。
除了广告营销领域,定位理论也适用于很多场景;比如:公司的定位,个人或个人职业的定位,国家的定位,宗教的定位等等。
心智与定位
在这个媒体爆炸、广告爆炸和产品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接受这大量的信息。而根据认知心理学,人的心智是还来你传播的防御物,屏蔽、排斥了大部分信息。一般而言,对于同一类信息,我们的心智最多存放七个,而到目前过载的信息时代,对于各种竞争激烈的品牌,我们的心智职能留下两个品牌的心智空,这就是定位理论的“二元法则”。一旦行业的其他品牌抢先在用户心智中占据了位置,后面的追随者嫁给你很难进入;比如,一说到施乐人们就想到复印机,一说到百度,就想到搜索;所以,如何定位自己以进入用户心智应该成为了行动的目标。
领导者和追随者
同一行业or事物都会有领先者和追赶者。领导者已经占据这用户的心智,追赶者不能正面对抗,而是好好重新定位自己,寻找空位。比如,高价空位(高端酒),低价定位(大众亲民),尺寸定位等等;千万不要想着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而对于领导者,他们的领导地位就是他们最好的差异化,用户心智中就是他们。
名字的重要性
给自己or产品使用缩写名不是好主意,用户不会记住你是什么,除非你已经很出名。所以,行业里的GE、IBM往往误导了大家,因为他们早已深入人心。搭便车,蹭一些占据用户心智的名字似乎可以帮助自己快速被识别,但若想将自己做大,长期看来,这会是不理的影响。如果是新的产品or东西,应该使用新的名字,而不是蹭已有的名气大的名字。宝洁和佳洁士分别是正面和反面的栗子。
品牌延伸的陷阱
在这里需要先说下跷跷板原理:一个名称/词语在多个品类或场景下使用,用户心智中对于多个品类的级别是彼消此涨的。也就是一个类别占据了更高的心智,意味着削弱了另一个产品在用户心智中的位置。
而所谓品牌延伸,就是把一个知名产品的品牌用在一个新产品上(其实就是上文提到的搭便车的终极版)。而结果,自然是知名产品的在用户心智中的级别下降,甚至消失。新产品获得一些上升,但在行业竞争中,没有任何优势,甚至处于劣势(柯达不是做胶卷的吗,现在做药估计不靠谱吧…)。
给自己定位
或者说,给自己的职业定位。最重要的是,给自己找匹马骑。
第一匹马是你所在的公司,没有方向,发展糟糕的公司,会让你无法成长或成长缓慢。
第二匹马是你的leader,跟对leader有多重要,我想也不用多说了,好的leader帮助到我们的可不只是一臂之力;
第三匹马是朋友/团队,一个人无法单打独斗,有好的团队或行业朋友才能互相帮助,分工协作,高效推进。
第四匹马是好的想法,好的想法注定是充满争议,不会每个人都认同你的想法。但你要成为行动派,敢于尝试。我们总希望,不只是自己,而是周围的人都认为自己的想法是个好想法。但如果真这样,这个想法注定不会是好想法,若真如此,这么多比你有资金和资源的人儿,他们早已将此想法付诸行动,还能轮到你吗?
最后这部分是鸡汤和成功学,偶尔的鸡汤或许也会有所启发,但,请做行动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