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昨天是我在币乎更文满两个月的日子。一路走来骂过币乎,怼过key。币乎有千不好万不好,不可否认的是,能让一个路人在两个月成长起来变的被很多人知道并关注的。也就币乎了。
这期间发文五十一篇。大概增粉四千。最重要的是生活在传统行业的圈子里。于投资方面很孤独。在这里交到不少币市的朋友。我终于不是孤独的地下投资者了。
关于在币乎写文,心中还是有很多困惑。其中最大的一个,是何为“好文”。这个问题从三月份就一直困扰我。想来想去都是自己心里在嘀咕。今天说出来,看能不能被指正些个。
第一问:互联网世界的写作就一定要用产品思维吗?
“写文要像做产品。找准平台特性,找到用户痛点,狠戳用户嗨点。”这一派观点我认为起于逻辑思维。别误会,我从2015年就是逻辑思维铁杆粉丝。今天能在币乎高频更文,很大程度上要感谢逻辑思维多年来对我的帮助。
我想说的是,产品思维里有个很难回避的一面。就是太在意“用户爱看”,强调“太”。这本没什么,但是人都不是尺子,没法永远保持合适的分寸。尤其在币乎,顺着读者喜好就意味着赚更多key。即时反馈来得太快太猛,作者很难把持得住。我已经见过几个作者,碰巧写了一篇爽文,尝到甜头之后文章越来越爽,同时越来越水。可要知道,靠爽服人,嗨点是要不断提升的。但投资类文章有时候就是要直面一些枯燥和烧脑,算是种“忠言逆耳”吧。
回到逻辑思维,这几年收到一些批评,集中在“兜售焦虑”、“兜售获得感”。我认为这现象是产品思路写爆款文章的一体两面。我大致赞同罗胖的解释。年轻人需要焦虑云云。。。逻辑思维已经接近千万用户,要做一些更普适的事。
我是个散兵游勇而已,能来币乎看到我的朋友,或者是币市投资者,或者是作者,哪怕是羊毛党。。。大家都不缺焦虑,让我选,我的文章愿意提供一些操作和看法上的参考。虽然时常不对,但至少让人看到“哦,还可以这么理解这事。哦,这个阶段认真思考的人要这样操作了。”我相信,只要取材严谨,逻辑自洽,哪怕是反指,都是对其他投资者有价值的内容。
感谢思源提醒过我。大意是新作者没权重没影响力只能靠文章产品化出头。等有了一定量的粉丝,才好把文章写的更自我一些。我其实至今也还在纠结这事呢。还上网学了下方式方法,试了几次,实在找不到感觉。无奈下就任性的写。
产品思维说到底是一种工具。有人驾驭的好,有人驾驭的不好。
第二问:投资的本质是认知变现吗?
这是个再主流不过的说法。我从前也没怀疑过。可就在此刻,思考关于好文是什么的时候,我的观点推进了。投资不是认知变现。投资是认知领先量变现。领先量泛指高出的程度。这个概念应该很好理解。和大家相同的正确认知是有价值但不稀缺的。不稀缺有两个问题。一是其本身很难产生价格。二是以此决策很难产生竞争优势。
我猜测在币乎会出现这么两种情况:
一部分投资文章的受众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想到乔布斯,他就认为用户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如果你问用户想要什么,他一定想要一个更好的MP3,而不是Iphone。同样适用于投资内容领域。要想获得认知领先量,读者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是吗?如果知道,他早就去做了嘛。读者需要的恰恰是在某一两个维度比自己多看多想了一步的作者。作者把观点说出来,作为燃料点燃读者的想法,让读者自己冲破原有思维框架。这,才是获得认知领先量的基础条件。
还是得到的例子,想到万维刚的《精英日课》。第一期的发刊词强调说《精英日课》是个没主题的专栏。大思路是思维的修行。为了少形成路径依赖(名词解释点这里),受众是需要“非预期”内容的。
这在当时就博得了我的好感。我想到了大学时代接触过的创新思维客。课程内容就是用刻意跨界、人造连接来打破思维的框框,让认知可以自主的走出围墙。我们用过一些方法,其中有一个简单有效。这里分享出来:把自己关心的问题写成一堆关键词小纸片,平常碰到有意思的概念就写成小纸片混合进去。过段时间随机从纸片堆里拿出几个,在其中建立逻辑关系。我昨天的文章《读《涛动周期论》——比特币的崛起将会是一场康波》就使用了类似方法。虽然没写纸片。
第三问:茫茫人海,有那么多和我困惑着一样难题的人吗?
用读书写文的方式解决自己问题有没有机会顺便帮到别人?在很多领域都会想当然的回答“是”。可投资这门学问离钱太近。马虎不得。我这样来论证,把我这个人的特性抽象出关键词:
1 80后
2 散户投资者
3 屯币者
4 投资新手
5 思考爱好者
6 偏重中长期策略
7 币市里的中低风险偏好
8 穷屌丝
9 坚持独立观点
。。。。。。
这些关键词被拆解之后,都代表了我某个维度的独特性。我想要是其中任意三个相加,依然可以在币乎代表一个很大的群体,那我的思考,肯定会适用于很多人群。比如1+2+3,显然人数众多。又比如3+4+5,一样人数众多。我就自顾自的,痛痛快快的挖掘自己的迷茫和疼痛,努力为自己寻找答案。相信分享出来以后一定可以帮助到很多人。利己的文章不是水文,踏实了。
第四问:我别无选择是吗?
更进一步的追问是我有没有可能比“利己”做的更好。从拆分关键词,我想到了自己是个很自我的人。回想起来从小到大就一直很容易忽视别人感受。我的本职工作也是不太需要客户提出需求的。习惯了扪心自问。我有可能通过练习变成一个“产品经理”吗?亦或一个“知心哥哥”。可能能行吧。要付出多少时间呢?未知。这就不行了。
时间是真正的稀缺资源。哪怕在一个不长的周期内,降低思考质量改变写作思路,我也很心疼自己的时间。更何况,我自己也有很多投资问题需要解决。没法无私的利他。再思考下去,我把自己拧成了“产品经理”竞争得过“天生的产品经理”吗?不能。
我没有能力在产品思维这条赛道上与其他作者竞争。也好,少了念想。从此雄赳赳气昂昂做自己。
谢谢花时间阅读,更欢迎有建设性的“币乎深度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