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属于一种后天学习的生物,不能像羚羊那样生下来就能撒丫子跑。
所以,从人类出现到慢慢发展,教育与人类形影相随。教育就成了人们不断谈论的古老又常新的话题。
然而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苛刻。教育这个大家所熟知且习以为常的东西,竟也如此成了问题。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什么?什么是理想的教育?我们为什么要追寻理想的教育,教育是人类谋生的工具,还是启迪人类的法宝?教育是光宗耀祖的晋升之阶,还是流芳百世的终南捷径?教育是以社会为本,还是应着眼于个体的发展与完善?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
教育中的不自由一到寒暑假,看到弟弟妹妹去上辅导班。然后就是什么书法班,写作班,演讲口才班,各种五颜六色的培训班,与其父母聊聊为什么让孩子这么多的班。基本上反应出来的就是:不行,孩子成绩太差了。不行,孩子跟不上,不行,现在竞争压力大,我的孩子不学这些以后拿什么去竞争?话说回来,你怎么知道孩子不行呢?可能有很多家长有这么一种心态。我给孩子报了辅导班儿了。请了一对一了。孩子成绩就会上去了。报了培训班儿了,孩子就会多才多艺了。我请了人了,花了钱了,出了力了。,剩下的就是孩子的事了。这样对吗?或者说这样好吗?难道去办了张健身卡就能成为肌肉男了吗?
我有强烈的意愿想剖析一个问题,或者说一种现象更合适。那就是教育中的不自由。自由应该是教育不懈追求的目标之一,但这个宗旨却似乎一直是我们的教育所欠缺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教育中的不自由一是教育价值观形成的误区
在中国古老的教育历史中,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其最大使命 因此,他的所有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都是围绕教育的结果是否能得到统治者的满意为轴心的。古代的教育传统虽也曾提倡过因材施教,但是其层层森严的思想体系,在人们自由的空间之中却没有自由思考的权利。这种风气以朱家王朝为甚。朱元璋曾将一位不堪忍受学子监的折磨而冒死请命的学生施以杖刑,悬首示众。此后的思想上严格控制则越演越烈,直至清代,虽然也闲有开明君主盟商开放改革之念,但无奈势单力薄而无以成型。
二、功利化追求而造成的自由精神的淹没
看看我们对现在学生的要求,今天老师和家长绕于口边的习惯用语:你考不上大学,你要怎么办啊?难道去街上扫地不成?你上了好的学校就是成名了一半!考上好的学校就能如何如何……这样说在理论上也是不无道理的。教育本来就是一种为未来生活的准备。就是对未来成就自我的一种积累。但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价值取向,在根本上有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成人们在不断的拿自己的标准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和用未来的标准来规范学生现在的行为。
教育中的不自由三、安全而失去生命自由的教育
服从老师的意图会得到很多的奖励,鼓舞,会拿到考试的高分,会得到家长的表扬。这样慢慢的在这种教化过程中,大家就学会了怎样猜测老师的意图,投其所好的写文章。从此,只要是树就是代表了顽强生命力和高昂斗志的树,只要是花,就一定是傲雪的梅花和孤芳自赏的菊花。而难忘的事大部分也就是被同学帮助,帮助了别人。生病了,妈妈怎么背着去医院,下大雨了,妈妈一直给你打着伞,到家了,妈妈湿透了,自己还是干的。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确实说是一种非常不自由的方式,但却是一种极其安全的方式。这样的思路,我们至少可以不受老师批评,不用重交作业,不用担心考试分数,甚至不用担心人生观,理想观错误。这是一种不费神的方式,但付出的代价却是我们渐渐遗忘了自己的头脑,渐渐忘了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参与实践,渐渐是自己的生命存在变得麻木和冷漠。这也是我创办《异思维》专栏的原因,人们很大程度上习惯了用标准的东西来衡量自己的答案。我在想能不能有这个时代自己的声音。我们能不能不一样。
四、对知识的追求导致教育目标的偏向
我们过去和现行的教育活动中,知识往往作为一种测评学生智育发展程度的衡量标准而被过分强调了。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简单易行的指标也许就是知识的掌握度了。因此,知识不再是为了启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创造能力,而是成为了一种创造的指向,追求知识成了人类完善自我的目的,这是教育彻底走向了死胡同,而偏离了教育的根本宗旨。
教育是文化的传承,也一直不遗余力的致力于如何促进完善个体生命的发展,而个体上面的发展的最大限度就是表现自我价值,摆脱外界的束缚,展示自己最独特的魅力,这就是从不自由走向自由的辉煌历程。
教育中的不自由就像我创立的即将开始的经十读书会,就是想通过这么一批有思想,敢于质疑,敢于不一样的大学生。为时代发声,为我们的新时代发声。
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实现个体生命完成对自由的追求,摒弃掉消极自由的束缚。而走向光明的未来,走向生命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