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是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所写。
这本书讲的不是佛陀的故事,但是却跟智慧有关。
它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也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的会经历的一生。
意气风发的少年郎,总认为自己是被命运选中的人。抛下过去,随了跌跌撞撞的脚步,找寻心中的声音,追逐名利,经历友情,品尝爱情,最终发现了人生的底色。
书中写到了人生中的三个困惑:
1.自律
悉达多是个叛逆的人。他不愿过世俗的生活,决心用苦行僧的模式修炼自己。
苦行僧的教义就是,通过斋菜、禅定等苦行来戒除自己的欲望,欲望越少就离“我”越近。悉达多很努力,很自律,通过各种方式压抑自己的欲望。
但是,他发现,这样做并没有用。因为,他总会在某个时间,重新变回原来的自己。
他同时也见证了别人的苦修失败。他意识到对大多数人来说,修行只不过是逃避行为,不敢直面自己内心的贪婪、痛苦、欲求,只有通过“苦”来做短暂的麻痹。
其实,自律也一样。我们中很多人试图依靠早睡早起、坚持锻炼,来让自己匹配世俗意义上的“高要求”,但是我们恰恰给忘了,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
我们不敢做自己不擅长但很重要的事。我们不敢迈出任何尝试的一步。
这让我们变成了拉磨的牛,很自律,但对我们的人生没有任何意义。
2.智慧
悉达多开始了新旅程,他来到了舍卫城。
在那里,悉达多见到了象征中最高智慧的佛陀乔达摩,他和他的好朋友乔文达一起听佛陀说法。他们发自内心地敬仰佛陀的智慧,但在这里,他发现了一个问题。
朋友乔文达决定拜佛陀为师,因为佛陀的知识太渊博了,学到越多,越能发现“真我”。
但悉达多的感受是,“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人们可以寻见智慧,在生命中体现出智慧,以智慧自强,以智慧创造奇迹,但人们不可能去传递智慧”。
这段话解释了网络上流传很久的一段话“为什么懂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原因是,我们把“听过”就当懂了,但我们从来都不把它们实践在生活中。
所谓的智慧,只能靠自己感悟。每个人只有自己探索和尝试,才能形成自己对真理的独有看法。
对于工作、生活和成长,你可以听别人的意见,但是哪怕最顶尖、最权威的意见,也只代表了一种意见,最终的收获和感受,需要你亲自实践。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智慧。
3.传承
很快,悉达多有了自己的儿子,在此之前,他从未感受到爱,直到他的儿子出生。
但是,他的儿子仿佛传承了他的性格一样。
他的儿子也很叛逆,不喜欢悉达多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就是喜欢尘世的热闹和奢华,会用一切离经叛道的方式来表达对父亲的对抗。
悉达多花费毕生寻找到的“大道”,在儿子面前毫无用处。
这时候,悉达多来到了河边,他看到河水奔腾着,有的流向了湖泊,有的流向了大海,有的蒸发升空,变成雨再次降落,又变成了小溪,河流。有的再次融汇,有的又不断奔腾。
在一个瞬间,他顿悟了。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绝对的正确或错误的路。而通往幸福的或者自我实现的路,也不止一条。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路要走,也都有选择自己走路的权利。
他不能强迫任何人跟他想得一样,哪怕是自己亲生儿子。
他不能强迫任何人跟他想得一样,哪怕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他回想自己的生活,其实一路走来,自己也从来是离经叛道的那一个,自己也从未跟随世俗的想法。
那一刻,他全然地接纳了自己,也接纳了孩子。
总结一下,人的迷茫其实来源于两个:要么选择太多,要么退路太多。选择太多,源于想得太多,不管你如何选,真的选一个方向去做,也就成了;退路太多,源于向下兼容,实际上当你决心向上走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时候路只有一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