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专题精选教育人性诗文
旧信今读:《北大教师致副校长的一封公开信》

旧信今读:《北大教师致副校长的一封公开信》

作者: 不学亡术 | 来源:发表于2017-11-24 23:30 被阅读164次
旧信今读:《北大教师致副校长的一封公开信》

说明:俞允强老师2001年秋季学期为物理系99级本科生开设电动力学课程,比较多的学生申请了期末缓考,期末考试成绩也不甚理想,俞老师在期末考试结束之后的2002年2月26日左右写了一封信,提交给物理学院主管教学的领导和学校主管领导。

信件全文如下:

物理学院教学副院长,
并呈主管北大教学的副校长:
        这次电动力学考试的125份考卷中,若按常规评定,不及格的占到近30%。比学校学生守则中的规定高出两倍半以上。为避免对教学秩序产生过大冲击,最后定了23份不及格。作为多年的教师我自然知道,要把这矛盾完全掩盖起来是易如反掌的事。但是我认真地想了,觉得还是把矛盾暴露出来为好,因为它不是偶然的个例。
        我已有43年教龄。在近10来年的教学中,我每年都在阅卷后为看到学生学到的东西之少而深感沮丧。我觉得我作为教师的努力在白费。尽管多数同学在教学评估中常对这门课的讲授表示很大的肯定,而它在我心中引不起一点欣慰感,我教的是物理系大三学生的基础理论课。这半年正值TOEFL和GRE考试。大量同学的主要精力完全不在正课学习上。前几年我数过,估计总有10%的学生经常不来听课(今年学生太多,我无法数)。这样,大面积不及格随时都可能出现,因此今年的局面全然不使我感到意外。
        从这次考试看,学生最终对电动力学掌握情况之糟很惊人。这里不宜讨论细节。但是只看象第一道这样 elementary的题目(考题纸附上)就很触目惊心。全题16分,125人的平均得分仅为9分左右。在学完电动力学后,对于线性介质中的Maxwell方程对磁铁不适用这样的常识竟有近一半人不知道。这局面实在足以让老师吐血!
我从教学经历感到,局面是从90年代初起逐渐恶化的。因此在前面已讲过,今天的事决不是“偶然的个 例”。我感觉至少有十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稳步地”下降。我想明白地说,这矛盾要遮掩很容易,而要捅开它正视它则很难。象我这样经历长而且已背上不少好名声的教师在捅这矛盾时也仍因方方面面的原因而十分犹豫。但是这次我决心以经历和名声为“资本”,来作此一搏。若由此能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我将把它看作退休前我对工作了40余年的物理系的最后贡献。
        至于为什么今年暴露得特别尖锐,我也不甚明其所以然。上面讲到的考出国未必一定是最主要的原因。为此请你们先研究一下:一,我的教学是否有重大缺陷,二,考题是否过难或过偏。这两方面发现问题请直告我。如若没有重大问题,那么该认真研究了:背后深刻的毛病出在哪儿?
      现在学校的目标是要提高为世界一流。学生学习状况的稳步下降与学校水平上升为一流是格格不入的事。难道我们会“下滑”成世界一流吗?这才是我耿耿于怀的问题。它多少使我联想起半个世纪前的“大跃进”。事后认识到浮夸再重新纳入正道化了20年。我们国家已经经不起再一个20年的时间损失了!
        我将把这封信公开到网上去。它反映的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对物理系的现状的忧虑,且多半不是“杞人无事忧天倾”。公开出去可以让同学也知道老师在想什么,也来参与讨论。我也想知道同学对此怎么想。没有同学对问题的思考和理解,离开了同学方面的自觉配合,恐怕干部和老师的任何招数都难以起显效的。
                      电动力学主讲教师 俞允强

读完这封信后,给我带来了两次惊讶第一次惊讶是因为觉得写的太好了,老师有知识分子的担当,所揭示的内容一针见血、鞭辟入里,很久没有见到这样“有骨气的文人”了;第二次惊讶是因为我之后知道了这封信是2002年写的,不禁惊讶到当时信中所指批判的,为何15年来不见好转、时至今日仍然适用甚至令人产生深深的共鸣?

北大之高,高不可攀。我没勇气评价它,更没资格评价它。所以我姑且就事论事,联系当今实际,与大家好好探讨信中提到的高等教育等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一切发展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作者所提到的“大跃进”,就是因为生产关系不符合生产力的发展。不妨做个类比,把“学校水平”与“生产关系”相联系,把“学生质量”与“生产力”相联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大学之大,非贵有大楼也,而在于大师也。大学大学,做的是大学问,教的是大学生。学生的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大学的水平。学校水平越高往往反映了该校学生生源的整体水平越高。如果北大里,教的不是全国的英才而是蠢材、庸才,北大还会成其为今日之北大吗?学生学习状况的稳步下降与学校水平上升为一流是格格不入的事。如果一边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另一边学校管理人员乐此不疲地申请建设一流大学,这不是一件很可笑的事么?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却得不到相应的重视,类似的戏剧在当今被频频演绎,发人深省!一方面是学生悲哀,一方面是学校悲哀。试看今日之大学里的学生状况,“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已经是常态了,学习和考试严重分离,一部分学生无心学习终日沉迷娱乐不能自拔,上课不看手机的屈指可数。另一部分表面看上去认真学习的同学实则是以绩点为导向,钱理群称: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个巴掌拍不响,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教育平台的高校也日趋“行政化、官僚化”。大学的校园里本应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可是当今大学里频繁带给学生的是什么?是“认认真真搞形式,轰轰烈烈走过场”,学生所面对的是源源不断的以意识形态教育为主导的院系团支等活动,人的时间和精力均有限,所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行政任务分配,政府交给学校任务,学校交给学院任务,学院把任务落实到每一位学生,学生是最基层的任务承担者,“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学生不堪重负!我们的学校当前要做的,正是要直面现状而非回避现实,正是要刮骨疗毒而不是做一个“纸糊匠”,学生水平限制了学校发展的潜力,学生质量是学校得以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动力,学校的定位要适应学生水平与发展趋势,不能盲目追求一流,但这不等于不思进取,相反,这才是量体裁衣,发展动力不足的就要打基础补短板,方有利于长远发展。综上,悲哀不是哪一方造成的,而是一种合力,要想消除这种负面的合力,必须通过相应方向和力度的合力才能予以抵消,即需要分别从学校方和学生方实施足够力度的改革,“猛药去疴,重典治乱”。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要的反作用

它会起着束缚或解放生产力的作用,起着阻碍或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是不是说学生在一定意义上对学校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学校发展就为学生水平所奴役呢?其实不然。作为生产关系的学校对作为提供生产力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反作用,特别是在中国。学校的规章制度会对学生的质量起到阻碍或推动的作用。当学校的办学方针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时,这时学校与学生将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反之,则会两败俱伤。为什么说两败俱伤,有人说,学生违反规则他自己倒霉,学校不还是好好的吗。其实不然,如果学校的方针对学生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的话,那么受影响的将不是一个学生而且千千万万个学生,这样的学生联合起来将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要么学生败下阵来,则学校失去动力也会逐渐衰竭,要么学校直接就被破坏。所以最后的结果都是不太好的,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局面。相反,学校如果秉持“民本思想”,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的茁壮成长为导向发展教育,那么水可载舟。现在不禁要抛出一个问题,怎么才能让学校的顶层设计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呢?那就要建立“沟通交流”的渠道,只有在充分沟通交流的基础上予以协商,才能利生利校,比如一个不走形式的师生座谈会。

为什么时至今日看这封15年前的信并没有跨越时空的距离感而是感觉跟当下的现实如此吻合,为什么同样的问题15年前有人写了一封信而15年后只是沉默,或许类似的努力是我没有看到,或许实在是因为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但话就写到这。

以北大开篇,自当以北大校训结篇: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旧信今读:《北大教师致副校长的一封公开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88feca4342ae:缺少环境,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已经在社会各界成功,把握着资源。而真正想静下心读点书做点事的人没有资源。这些没有资源的人,大概唯有放弃对社会地位的追求,放弃家庭,独独的活着才能有一点自我,当越来越多的人独立,不得不放弃主流社会所追求的名权财,大家在意识层面又回到了同一水平,目前社会名利场的牢笼或许会打破。我想改革已经不是办法,坐等革命。以上只是臆测。

本文标题:旧信今读:《北大教师致副校长的一封公开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aeo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