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娃的手中不知何时出现了一个游戏机,巴掌大小,黑色的键盘与屏幕,机身上点缀着白色的装饰。娃说这个游戏机的名字叫“超级玛丽”,看玩儿法很像我在他这个年龄时曾经在男孩子当中风靡一时的那款游戏。
那时,游戏机还是那种笨重如台式电脑显示器一样的机器,价格不菲,绝对的奢侈品。买得起的寥寥无几,买不起的借来玩玩儿也甚是不易。
我对娃的这个小巧的游戏机心生好奇,“同学送给你的吗?”“当然不是,是我花一元钱买的。”
好像是料到了我的心思一样,娃紧跟着又追了一句,“怎么样,我们这些孩子的理念不错吧?”
我明白,娃这里所说的“理念”,指的是他们经商的头脑,或者说是经济头脑。
我承认,娃说到了我的心坎上。
这种经商的潮流是什么时候开始在娃的同学们当中流行起来的来着?
具体的时间记不大清了,起码有两三年了。
起初是有个别同学将各种文具,比如说铅笔、橡皮、自动铅芯、尺子、签字笔等等在同学们中间贩卖。这些娃堪称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们也从自己敢为人先的小创举中小有获利,也因此在班级中掀起过一阵经商的小热潮——孩子们都在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地琢磨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加入这股热潮,并在其中分到一杯羹。
那段时间,娃放学回来时常问我:“妈妈,你说我应该向同学们出售点儿什么呢?”
终于,这股热潮汹涌澎湃到溢出教室,飞入了家长的耳中。
少部分家长持支持态度,不是说孩子的财商要从小培养吗?孩子身边有这样的氛围,比让孩子阅读相关书籍更觉深刻,挺不错。大部分家长不置可否,对于在孩子们当中自发萌生出来的这种现象,就像孩子长大了自然会长出牙齿一样,他们更多的是视此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经历,不支持不反对不表态,顺其自然。当然,也有极少数的家长,表达了对孩子们“经商”耽误学业的担忧,因此,这种热潮很快就被明令禁止了。
市场经济有句话说得好:有需求就会有供给,有利益就会有人愿意起早。因此这种力量,压,是压不住的。
果然没过几天,娃回来告诉我,这种贩卖行为转到了地下,而且交易的品种在增加,金额也在扩大。
原来同学们之间交易的都是实物:各种文具,或者是玩具,甚至是食物。金额也都不高,块八角钱,至多两三元。但是那天,娃的两个同学之间交易了一种虚拟资产,交易金额高达200元。这惊呆了我。用娃的话说,也惊呆了他们一众小伙伴。
还好,这样的交易总共也就只有那一桩。
但却很容易让人感知到现下的孩子与当年的我们是多么的不同。
最大的不同就是有些孩子手中可支配的金钱数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同时,他们使用金钱的方式有时也令人咋舌。
比如,有钱的时候可以大方购物或者请同学们吃吃喝喝花钱如流水,没钱的时候竟学会了各种拆、各种借,甚至抵押置换提前消费。
以至于有的孩子曾这样说过:有头脑就能赚到钱!没钱没有关系,因为没钱可以借!
到了后来,孩子们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小物件的交易,而是开始热衷于投资。
没错,是投资。
只不过他们投资的是一种特殊的标的,一种在孩子们甚至成人们中间也很风靡的一种卡片,那就是卡游推出的各种卡片、卡册。
这种卡片、卡册的名目、种类繁多。每天听着娃在我面前念叨着各种各样不同卡片的编号、名称与交易价格,我听得稀昏,但娃如数家珍。
孩子们通过各种渠道购买卡册,或者低买高卖进行交易,或者存在手中用作收藏以备将来升值。
至此,孩子们“玩”儿过了实物交易与虚拟交易,在当下买卖的同时还兼顾着长远的投资。他们所涉足的领域,所尝试的运用金钱的手段,就他们当下的年龄来说,堪称丝毫不比成年人逊色。虽说交易或者投资的标的受他们年龄与阅历的限制仅仅局限在他们平时所接触到的物什上,但是就其交易与投资的本质来说,我看不出其与成年人所从事的类似活动有太大的差异。
想想我们这么大的时候,业余时间就是个“玩”——纯粹的玩,平时基本没有零花钱的我们对“钱”的认知也基本上仅限于能够购物。三十年后的今天,同样是十几岁的孩子,不仅手上拥有了一定数量的金钱,还能驾轻就熟使用这些金钱进行“经商”和“投资”,并习惯于使用经济手段来处理身边的物品。就如娃的这个游戏机,就是娃的同学打算将其淘汰掉才转售给娃的。钱货交割,资财清晰,双赢的局面。
虽然这些都属于比较粗浅的尝试,但莫名的,就让人觉得这一代的孩子,未来不可限量。
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感觉自己已经初见到这气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