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与王仁恭都是隋末被杨广派往山西镇压叛乱、抗击突厥的重要人物,一个太原留守,一个马邑郡守。对于主攻唐史的人来说,由于《大唐创业起居注》开篇便是王仁恭不听李渊之言导致对突厥作战失败的记载,导致王仁恭的形象在许多初唐背景的作品中就是废物的代名词。
那么,这两人是如何同时被隋炀帝看中成为边防重镇要员的呢?为此梳理了一下他们获得此次任命之前的履历。
先来看李渊,“周天和元年生于长安,七岁袭唐国公;”“隋受禅,补千牛备身;”“独孤皇后即高祖从母也,由是特见亲爱,累转谯、陇、岐三州刺史;”“大业初,为荥阳、楼烦二郡太守,征为殿内少监;”“九年,迁卫尉少卿,辽东之役,督运于怀远镇;”“及杨玄感反,诏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十一年,炀帝幸汾阳宫,命高祖往山西、河东黜陟讨捕,师次龙门,贼帅母端儿帅众数千薄于城下。高祖从十余骑击之,所射七十发,皆应弦而倒,贼乃大溃;”“十二年,迁右骁卫将军;”“十三年,为太原留守。”
再来看王仁恭,“弱冠,州补主簿,秦孝王引为记室,转长道令,迁车骑将军。”“从杨素击突厥于灵武,以功拜上开府,赐物三千段。”“以骠骑将军典蜀王军事,山獠作乱,蜀王命仁恭讨破之,赐奴婢三百口。”“炀帝嗣位,汉王谅举兵反,从杨素击平之,以功进位大将军,拜吕州刺史,赐帛四千匹,女妓十人;”“寻改为汲郡太守,有能名,征入朝,帝呼上殿,劳勉之,赐杂彩六百段,良马二匹;迁信都太守,汲郡吏民扣马号哭于道,数日不得出境;”“辽东之役,以仁恭为军将;及帝班师,仁恭为殿,遇贼,击走之,进授左光禄大夫,赐绢六千段,马四十匹;”“明年,复以军将指扶馀道,帝谓之曰:‘往者诸军多不利,公独以一军破贼。古人云,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诸将其可任乎?今委公为前军,当副所望也’,赐良马十匹,黄金百两。仁恭遂进军,至新城,贼数万背城结阵,仁恭率劲骑一千击破之;贼婴城拒守,仁恭四面攻围,帝闻而大悦,遣舍人诣军劳问,赐以珍物,进授光禄大夫,赐绢五千匹;”“会杨玄感作乱,其兄子武贲郎将仲伯预焉,仁恭由是坐免;”“寻而突厥屡为寇患,帝以仁恭宿将,频有战功,诏复本官,领马邑太守。”
李渊王仁恭的传记,即便与周罗睺、周法尚、薛世雄等十个人合在一起写得跟述职报告一样,但依然出现了三次“以功”,四次“平(破)之”,一次“有能名”——这还是在被蜀王违逆牵连一次、被杨玄感造反牵连一次的情况下——当王仁恭跟随着杨素出塞扫荡突厥的时候,李渊靠着皇亲国戚的“亲爱”在牧州典郡;当王仁恭身为前军深入高句丽的时候,李渊在河北做着督粮官。直到杨玄感之乱后,隋朝烽烟四起,李渊才凭借老牌皇亲的身份获得了镇压叛乱的兵权,而真正的“百战之将”王仁恭,却要在太原留守李渊的手下做“代北五郡”之一的太守。
《大唐创业起居注》里的李渊和王仁恭是这样的:“后突厥知帝已还太原,仁恭独留无援,数侵马邑。帝遣副留守高君雅将兵,与仁恭并力拒之。仁恭等违帝指踪,遂为突厥所败。既而隋主远闻,以帝与仁恭不时捕虏,纵为边患,遂遣司直驰驿,系帝而斩仁恭。”可同样在此书中,却有“仁恭以帝隋室之近亲,言而诣理,听帝所为,不敢违异”的记载。既然“听帝所为,不敢违异”了,王仁恭又怎么会“违帝指踪”?由此可见后世记载的时候,为了显示出本朝的强大,往往对其他人进行矮化,但在这种处理的过程中却往往前后矛盾而不自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