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当老板说你做的PPT很low时,他的言外之意到底是什么

当老板说你做的PPT很low时,他的言外之意到底是什么

作者: 风雨英雄s | 来源:发表于2020-08-19 12:49 被阅读0次

有人说:美的PPT都是相似的,而丑的PPT各有各丑。有更有甚者,因PPT做得太丑而被离职,是不是如同遭到暴击一样?

其实先不论这个事件是真是假,但是会做PPT在职场中确实很重要,如果自己的PPT做得确实不怎么样,那就应该改变一下思路来学习这项技能了。

对于我们职场人士的日常需求来说,又要保证效率,又不需通过加班来完成这个PPT,最好还能比别人的好看那么一点点,那就足够了。有没有这样的方法呢?有!《说服力:工作型PPT该这样做》就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作者秦阳,秋叶职场联合创始人,500强企业培训师,微软Office认证导师, TEDx演讲教练。

这本《工作型PPT该这样做》看我们演示了关于实际操作中的经验技巧,配对着相应的逻辑模板,但底层支撑的都是告诉我们一件事:沟通,我们做PPT的本质就是将信息传达到我们的受众。

PPT的演示逻辑

底层逻辑才是PPT的基石,不然所做出来的PPT就像是空中楼阁,没有任何支撑。每一份PPT,不单单是简单的给受众呈现一份文件,几个数字或几个表格,而是,我们要通过这次演示,表达出自己想要的结果并实现它。总结下来离不开3种目的:

传递信息

发表观点

号召行动

作者秦阳发现有些人在做PPT时,强行将内容分成“一、二、三”再往下分“1、2、3”,这种看似很有条理的方法在秦阳看来,一团乱麻。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并不是把它分成一二三就有逻辑了。恰恰相反,真正的有逻辑是,哪怕我们不分成一二三,别人也能理解到我们的观点或识别到我们的意图。那应该怎么做?书中给了我们几个框架,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目的。

1.传递信息时,可以选择两种框架

(1)5W1H

说起这个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但是没想过可以运用到PPT吧?这个框架真的很实用,前期我们帮助我们很好地来梳理工作,梳理清楚了,后期就可以进行得更顺利。

假设我们现在要制作一份PPT,那我们就可以先用这个框架来梳理一遍:

Why:为什么要做这份PPT?(目的)

What:PPT要放上什么内容?(文字/图片/视频)

Where:PPT将要在哪里投放?(地点/场合)

When:什么时候提交和演示?(初稿时间/定稿时间/演示时间)

Who:PPT的使用者和收看者是谁?(演示者/受众)

How:如何将信息或观点更好的传递?(逻辑/道具/口才)

经过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每一步要做的是什么,这对于我们工作的推进有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常常有个误区,就是认为工具学得越多越好,秦阳告诉我们,久经考验的才是经典。

就像“5W1H”,我们一直都知道有这个工具,但就是没有运用到生活或工作当中,如果是这样学再多的工具也没用。所以,我们需要反复地去使用,直到这个工具内化成我们的思维,在日后遇到问题时能快速反应,而不是每一次都像使用一个新工具一样,要去看它的使用方法。

(2)SCQA

Situation:情境,目标熟悉的场景。

Complication:冲突,营造怎样的冲突。

Question:疑问,应该怎么办呢?

Answer:答案,可行的解决方案。

包括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广告、古今中外的经典,都有SCQA的框架在支撑。

秦阳跟我们举了好几个例子,例如王老吉的广告,脑白金的广告,都离不开SCQA框架,我突然意识到我前些年不停地在囤课的时候,所看的那些文案也是SCQA框架,不信你看我给你梳理一个。

文案我就不po上来了,直接梳理:

S(背景):工作了几年的职场人士触达职场天花板。

C(冲突):每年大量的毕业生找工作,年轻又有活力又愿意加班,分分钟被年轻人替代。

Q(疑问):有没有什么办法让自己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A(答案):学习英语/文案/写作/编程,解锁一项新技能,助你升职或增加副业收入。

我们会发现按这个框架,还可以梳理很多很多文案或者广告,想想我们当时囤的那些网课,是不是都是这样下手的。当然了这个框架还有助于我们对工作进行全面的梳理。

本书就是给我们举了一个工作中高频出现的场景——如何制作年终总结的PPT?作者认为年终总结是与上级领导沟通的一个重要的机会,所以想要实现沟通的目标就可以通过SCQA来表达。

举个例子,我超额完成了今年的业绩,在用这个框架表达时,我就可以这么说:

S(背景):我的任务超额完成,总结了一系列亮点。

C(冲突):但还是有一些问题限制了我。

Q(疑问):明年的业绩如何更上一层楼?

A(答案):我的改进措施有……明年我的更高目标与具体安排,请领导给我授权。

这个是在业绩完成得较好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框架,目标是求得授权;

如果是业绩完成的情况正好只达到公司的预期,这个时候的目标就可以围绕求资源展开;

那如果业绩没完成呢?没关系,也有办法,这个时候的目标就着重求谅解。

2.发表观点时,可以选择的2种逻辑

(1)FAB法

书中跟我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只猫很饿,很想饱餐一顿。正好这个时候有个销售员推过来一摞钱,但是这只猫不为所动。于是销售员对它说:“猫先生请看,这里有一摞钱,可以买到很多鱼,意思就是说你可以大吃一顿了!”话音一落,猫马上就向那一摞钱扑了过去。

这是在销售领域内很有名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虽然很短,但它是有结构的:

F(属性):这里有一摞钱。

A(作用):可以买到很多鱼。

B(益处):可以大吃一顿。

这个就是FAB法,从对方的立场展开谈话。如果实际运用到工作当中的话,我们还需要再增加一个证据(Evidence),这样可以使得我们的观点更加具备客观性。于是FAB就进化了FABE法则。连起来就是:找出关键、解答诉求、证实利益、打消疑虑。

举个例子:

假设你身处公司的市场部门,2个月后有一个展会,你认为这是一个推广公司新产品的机会,那么该如何说服你的老板给你资源让你去参加呢?

用FABE来梳理一下,我们就可以这么说:

F(属性):我考察了这次展会的一些情况,参展的公司当中有8成以上是我们的目标客户。

B(作用):如果我们可以参展,就可以大大缩短与客户的距离,并可以借助机会与他们接触,让他们对我们公司和产品有进一步的了解。

B(利益):如果新产品可以在现场让客户试用,就有可能现场签约,又或者可以为日后的销售积累一批意向客户。

E(证据):去年有一家参展的企业在展会上取得的订单,占了年总销售额的一半业绩,这里有份具体的数据,您看看……

经过这么一梳理,利弊一目了然,去不去参展,老板自己会衡量,即使他决定不参加他可能也很难找到切入点来拒绝你。

秦阳告诉我们,这个工具的顺序并非一成不变,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它的顺序 ,只要有逻辑地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才是王道。

2.PREP

老板在听我们汇报时,最害怕遇到的就是那种语无伦次的同事,你跟老板汇报的内容是一堆流水帐,老板听完还要重新梳理重新判断,这样就很费时间,相反,如果你说的是有结构化的汇报,节省了老板和自己的时间,老板也会肯定你的工作能力。

流水帐与结构化的距离就是这个框架——PREP。

Position:立场

Reason:理由

Example:案例

Position:立场

先来看看流水帐的版本:

老板,有几件紧急的事情要跟您汇报,特别特别重要。

我收到了各个分公司发来的销售报表,看到我们最近的产品销售很好,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便同时我也收到一个消息,咱们的原材料涨价了,这影响了我们的利润空间。还有,刚刚物流公司也说要提价了,我对比了几家公司的价格,看能不能说服他们不涨价,结果还是没有办法。噢,对了,还有我们的竞争对手也涨价了,有的涨得多有的涨得少。这是资料,您看一下……

这一听就是大杂烩啊!老板听你说这段话的表情应该是从晴转阴的,所以如果我们是这种态势去汇报工作,不仅没有讲到重点和我们需要的资源或是支持,还会让老板质疑我们的工作能力。

那有结构的应该怎么说?看看改良过的版本:

老板,我认为我们公司的产品需要提价20%,原因有三:

第一,原材料涨价了30%,物流成本也上涨了;

第二,所有竞品都调价了10%-15%,我们也应该跟进;

第三,上季度销量供不应求,提价可以缓解生产压力。

当下很火的某品牌就曾经利用了涨价的策略来营造品牌形象,使消费者产生价高质优的心理定势,作为领军品牌,我们可以尝试借鉴。

综上,我们产品应该涨价20%,而且要超过竞品,进一步确立公司在市场的领军地位。您看这个建议是否可行?

与第一个版本的杂乱无章相比,很明显第二个版本让人感觉到有前菜、主菜、饭后甜点,节奏明朗,让人听到你想表达的重点,而且具备说服力。这就是有结构和没有结构的区别。

用PREP框架来解读的话,就是这样:

P(立场):我认为我们的产品应该提价20%。

R(理由):原因有三,原材料涨价;竞品调价;生产压力。

E(实例):某品牌利用提价策略提升了品牌形象。

P(立场):我们的产品应该涨价20%,而且要超过竞品,确立市场地位。

用PREP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各种未加工的信息,使我们的表达更加有条理,从而使得对方接受我们的观点。

3.号召行动时,可以选择的2种逻辑

1.GROW

这个模型的思路就是,先让对方设定一个目标,然后认清现实,再根据目标和现实之间的差距选择一个解决方案,管理人员或培训人员在给员工培训或讲解激励时通常都会用到这个模型。因为这本书就叫做《工作型PPT应该这样做》,所以我们就举个关于PPT培训的例子:

G(目标):大家都想提高工作效率,其实言外之意就是不想加班,对吧

R(现状):没专门学习过设计,做起费劲不说,还耽误了本职工作,每天熬夜加班

O(方案):有3个“转”功能,可以改善大部分职场人的处境。一,Word可以直接一键转成PPT;二,文件可以通过SmartArt一键转换排版;三,通过主题导入可以一键转换棋板。你几分钟就可以完成!

W(行动):听完是不是很想学?打开练习素材,跟我一起来做。

通过梳理,就可以让你的受众跟你一起学习,因为其实等于我们帮他梳理了一遍现状与差距,并提供了解决方案,这样他才能更加融入到学习当中去。

2.AIDA

Attention:注意。集中受众的注意力。

Interest:兴趣。引起听众的兴趣。

Desire:欲望。激发听众的欲望。

Action:行动。促使听众采取行动。

这条法则旨在通过几次精准的出击,环环相扣,把顾客的注意力转变成产品上,促使购买行为,达成交易 。

《工作型PPT该这样做》把关于表达的底层逻辑跟我们说得很清楚了,看似在教我们做PPT,其实离不开表达与说服,我们做出来的PPT就是要跟客户谈成交,要跟老板要资源,要跟同事谈配合。只有把底层逻辑理解清楚了,我们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不再惧怕PPT无从下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老板说你做的PPT很low时,他的言外之意到底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amr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