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往往会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卸给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被大多数家长所忽略的。多年的班主任经验跟形形色色家长打交道,更清晰了父母是孩子的原版的观点,所以我们以微薄之力试图去改变家长为孩子的生命成长引航。
面对VIP家长,既要特殊优待又要一视同仁
不知从何时开始,得到领导们的“抬爱”一些棘手的陈年纠纷、一些上级领导打过的招呼需要重点关照的特殊孩子会被安插在我的班级里。这部分孩子的家长骨子里就没有把老师放在眼里,他们认为你这小老师就应该把孩子小呵护照看好,稍有差池就会拍校长的桌子投诉你,或者一个电话打给更大的boss追责你。面对这些“张牙舞爪”处处防备指责横加干预的家长,不必惧怕因为这是他们“外强中干”的表现。这些特殊孩子的父母的心理往往像孩子的身体一样脆弱,他们看尽了别人异样的阳光,受尽了各种“特殊”的待遇,所以才会像刺猬一样用权势和猖狂来掩饰自己的脆弱和无助。对于这样心若冰坚的父母,我们要听得懂他们的真正需求。家长所需要的是让孩子在学校里既要被照顾又不要被排挤在外,既要被关注又不要被另眼相待,既要被尊重又不要被当做异类。所以我们往往需要把孩子的事当回事,万事想在家长的前面,极尽所能的给予孩子特殊的优待。
当年那个容易骨折的“玻璃脆”小伙,就曾受过我们班集体的百般呵护,骨伤刚恢复上下五楼不方便,就单独开设楼内卫生间,男同学轮流陪同享受室内如厕待遇;中午休息趴着睡不得劲,把我的躺椅给他,让他沉重的身体得以暂时放松;易骨折人群需要多晒太阳,大课间体育课,专门安排特异体质的同学互相陪伴在人少僻静的操场上遛弯。在集体活动面前有一视同仁,因重活不能干,娃主动承担卫生工具摆放的工作,让娃在参与班级事务中体会责任与担当;歌唱比赛,专门给他加宽台阶,找人在后面全程保护,让他能参与到班级活动中体会集体的温暖。
真正的换位思考,去理解家长的自卑和脆弱,想家长之所想,及家长之所急,家长那坚冰般的心也会被暖化。期末考试前孩子又一次遭遇骨折,爸爸非但没有像以前那样到校长室拍桌子谴责老师追责学校。反而宽慰我说:“不怪你,老师,你跟别的老师不一样,别的老师怕孩子受伤,都告诉同学们不要靠近他,所以孩子渴望集体生活却融不进去。这半年来在咱班,你和同学们对孩子的照顾我们家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尤其是你能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上台合唱,这是孩子从小到大没有受过的待遇。孩子回到家兴奋了好久,昨天在病床上还在唱那首歌。自从孩子住院以来,你又是打电话询问情况,又是送复习资料,还要为孩子补课,你是心里真的有孩子,没有把他当包袱。放心吧,老师!我不会找学校麻烦的,如果可以孩子开学后还去你班。”
面对双标家长,既要探寻根源又要寻求蜕变
自古以来有句老话:“慈母多败儿”。现实生活中遇到过不少妈妈对孩子毫无分辨和判断能力,傻乎乎的相信孩子说的都是对的,出现问题只听自己孩子的一面之词,认为自家孩子是无辜的受害者,老师和同学都是串通一气欺负人的。对自己的孩子无限宽容,对他人横加指责、声嘶力竭的声讨。从来不教给孩子承担责任,把罪过一股脑推卸给别人,造成了孩子的敏感与自私,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往往是自私冷漠、毫无责任感的。对于这样的“双标准”无理取闹的家庭,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制定变形计划,极尽所能的把孩子融到集体中,把妈妈变成自己人。
与小嘉妈妈的第一次交锋是在一天放学后,小嘉认为白天我在学校对于他骂一个独居的同学有妈生没妈养的事情处理不公平,认为骂人的不只是他自己为什么要在班会上批评他。听这孩子对老师的声讨,嘉妈也情绪激动的谴责老师。待二人情绪稳定后跟妈妈深入聊天后才明白,母子二人之所以如此冲动是因为童年的创伤,在妈妈小时候,他的父亲是又红又专的村主任,对孩子要求严格,只要听说孩子犯错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揍,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所以嘉妈对儿才会有童年补偿的心理,认为自己一定要给孩子说理的机会,并且一定不能让孩子受欺负。而导致母子俩对老师的处理结果如此抗拒的原因是,小嘉在小学时,跟教导主任的侄女发生冲突,班主任在处理事情时偏袒对方。自此给母子二人留下了心理阴影。经过还原事实真相,母子二人也明白了孩子领头当众揭同学伤疤的“调皮”行为实际上是错误的,深究下来也属于校园语言欺凌,作为领头者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与母子二人的第二次交流,是小嘉为了保护他的小白鞋,在跑操队伍里落下半个身位撅着屁股跑步,被后面同学推搡从而踩脏了小白鞋而大打出手。小嘉的这种没有集体观念的思想行为必须修正,而此时正好妈妈打来电话申请不去实践基地拓展,理由是孩子说班级里好多同学都不去,那里又脏又乱还吃不饱。又是儿子说,妈妈真的信以为真,心疼孩子去受罪,于是要给孩子请假,如此的绝佳的改造机会我怎么能放过。有了前车之鉴,就先不跟妈妈告状孩子为小白鞋打架还当众骂我拉偏架的事。只跟他讨论“小白鞋保卫计划”,为了保住小白鞋他主动申请出队跑操,并帮助维持跑操纪律。肯定了小嘉为班集体荣誉勇于承担后,又让小嘉担任基地训练的舍长,并请他帮忙照顾失智同学小博,母子俩都很意外,顶撞老师老师非但不惩罚反而委以任。这时再给母子二人看往届学生去基地拓展的资料,其实这些在班级群都分享过,只是信息没有到达妈妈那里就被截胡删除了。嘉妈看到基地优美的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打动了,立马转变态度支持儿子去拓展。
基地拓展的五天四夜里小嘉成了小博的私人保镖兼贴身助力,每天早起叠被,打好一日三餐,每走一步都要牵着小博,生怕他在陌生的环境里走丢。叠军被比赛时,代表班级拿到了一等奖更加鼓舞了小嘉的为班级争光的自信心。全班翻越逃生墙时,他甘当人梯,让全班四十多名同学踩在他的肩膀上翻越三米多高的逃生墙。看到伤痕累累的肩膀和那被踩的黑乎乎的小白鞋,他咧嘴一笑:“没事,擦擦就干净了!”
嘉妈看到我分享的视频,打来电话泣不成声,哽咽地说:“老师,我的儿子长大了,几天间变成了有担当的男子汉了,谢谢你的用心。”
班主任要具有发现问题本质,并根据情况因势利导转变局势的能力。要能看透这样的“双标准”要求自己和他人的背后隐藏着童年的“公平创伤”的心理阴影,而妈妈自己想要的公平无非就是孩子的心服口服、心甘情愿的跟随老师成长。当家长看到老师待自己的孩子真心实意毫无偏薄的时候就会认同老师的做法,把老师当成自己人,当成可以背对背的依靠
面对无措家长,既要深度剖析又要引领成长
因为孩子的数学靠了零分,生爸把上了三年的辅导班打市长热线给告了,局里安排重点家访。可是前两人班主任谁都没有见过生爸这神秘人物。据小生自己爆料:“生爸是个暴君,忙于工作一般不着家,回家三部曲,躺沙发玩手机骂老婆孩子。”结合亲儿子的评价和生爸所做出的举动也给生爸画了一幅心理画像:事业男,爱好工作应酬,工作能力强,业务水平高。一家之主,很少关心妻儿,出口就是指责和批评,性格刚强说一不二。
有了前期预设,不免心中有些打怵,硬着头皮家访,地点选择在生爸的办公室,偌大的办公室有种过堂的感觉。根据家访提纲,先从父子二人的成长经历说起,捕捉到的基本信息就是:父亲当兵出身,骨子里透着军人雷厉风行果敢精进的作风,所以也不难理解他在家在单位的专横。孩子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小学四年级才回到父母身边,老人溺爱孩子,在该立规矩养成习惯的年龄段缺乏正面引导。初三前都是妈妈在管孩子,整个童年父爱缺失,青春期再想来管孩子,反而束手无措,只能把怨气发泄在辅导机构上。
好在父亲有改变暴君形象的意愿,于是私人订制了一个家庭指导计划——缓和亲子关系。父亲答应多抽出时间陪家人吃饭聊天,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每天发现妻儿的优点可以口头表达也可以记录在本子上等等。
爸爸果然执行力超强,能做到风雨无阻接送孩子,但骨子里恨铁不成钢的性格很难改变。因为督促孩子背书孩子却一直玩手机一气之下怒摔手机,父子二人的关系又回到了冰点。于是又进行了第二次家庭教育指导,给父亲讲解ABC情绪理论,爸爸也能明白不是看手机不背书导致了摔手机的结果,是他的态度影响了结果。所以他有两个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1. 如何改变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改变在孩子心目中暴君的形象。2.如何帮孩子养成自控力。
如何控制情绪?我向小晟爸爸推荐了6秒钟法则,当我们要发脾气的时候可以先走开让自己冷静下来,六秒钟不行,就六分钟,先把自己说服,再心平气和回来跟孩子谈,尽量不要发完脾气之后再反思弥补,这样就像用牙签扎河蚌肉,扎一下河蚌就把壳关上了,久久不打开,等打开了又扎,长此以往孩子的心就彻底关上了,对爸爸就产生了恐惧,不再沟通了。
如何养成自控力。也需要专业的引导,首先父母要稍微降低一下期望值,不要用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而是按照孩子的能力水平引导孩子自己做计划。方面展开家庭会议就如何自主完成家庭作业列出详细流成,采用番茄钟提醒的形式替代父母的催促避免亲子冲突。共同约定奖励机制定期盘点来适当调整计划。
性格粗暴的家长往往会养出唯唯诺诺毫无阳刚之气的孩子。然而简单粗暴的爱确实赤裸裸的伤害,好多家长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所以还处在棍棒底下出孝子,靠批评否定打压希望让孩子幡然醒悟奋发向上的错误期待中,岂不知越是这样孩子越懦弱家长越抓狂。那么如何用专业引领暴戾家长学会去表达爱,养育一个阳刚男孩就成了班主任转化无措家长的基本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我们做老师的要坚信家庭才是成长的源头,父母的影响才是寻找孩子问题的根本。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把父母变成老师的自己人,志同道合的人,去关注影响孩子的生命成长,要远比教给学生知识有意义的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