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
40岁才出版第一部小说,她为啥能成为美国首获诺贝尔奖的黑人女作家

40岁才出版第一部小说,她为啥能成为美国首获诺贝尔奖的黑人女作家

作者: 胖胖鱼乐园 | 来源:发表于2019-08-14 20:25 被阅读3次

    8月5日,美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在纽约去世,享年88岁。▼

    我们普通中国读者对她或许不太熟悉,但她的作品享誉欧美文坛,获奖无数,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泰晤士报》称她是美国文学的良心,大大拓宽了美国的文学传统。

    莫里森的作品主要关注女性以及黑人的生活。她最重要的作品《宠儿》(Beloved),着重探寻自由对女性的意义。▼

    《秀拉》(Sula)和《爱》两部作品讲述女性的成长。▼

    《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写的是黑人男性的人生故事。▼

    “脱口秀女王”奥普拉说:如果没有托妮·莫里森,美国文学中将失去浓墨重彩的一笔。她是我们的良心、预言家,以及真相的书写者。▼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盛赞她:托妮·莫里森的作品为我们带来了一种道德观,以及很少有作家能达到的情感强度。

    2012年,奥巴马亲自向莫里森颁发了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平民获得的最高荣誉。▼

    一位黑人女性,一个带着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面对歧视,面对生活的种种艰难,却能在文学领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她是怎样做到的?

    1931年,莫里森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小城洛雷恩。父亲是造船厂的电焊工,母亲在白人家庭做帮佣。虽然家境平平,但父母天性乐观,特别是爸爸,聪明,有责任心,而且很会讲故事。

    莫里森就在爸爸讲的的各种鬼故事,民间故事中慢慢长大。有时爸爸上班不在家,她就在书里面找故事来看,逐渐爱上了阅读,小小年纪,就读遍了简·奥斯汀,马克·吐温等人的作品。

    在平等,有爱的环境中长大,莫里森成长为一名乐观向上的阳光少女。

    可是外面的歧视却无处不在,中学毕业后,她发现她只能上专门为黑人开设的哈沃德大学,不管成绩多好,其它大学根本不会录取她。

    她在哈沃德大学攻读英语和古典文学专业,成绩那是杠杠滴。导师很欣赏她的文学才华,大学毕业后特意推荐她去康奈儿大学继续深造,研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和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这些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最后还拿了个硕士学位。

    和大学同学在一起,左三是莫里森

    拿到学位后,莫里森进入母校哈沃德大学任教,遇到了建筑师哈罗德·莫里森(Harold Morrison)。哈罗德的聪明深深吸引了她,他也为她的才华倾倒,两人很快结婚,生下儿子。

    婚后,莫里森发现,丈夫虽然很聪明,却没啥责任心。起初,她以为有了孩子会慢慢唤起丈夫的父爱,让他变得顾家,然而即使有了娃,一切依然如故。

    莫里森知道无法改变什么,果断向丈夫提出了离婚,这时她肚子里还怀着小儿子。有人劝她,何必非要离婚呢,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怎么生活?她却坚定地说:让我重新开始吧,看一看做成年人是怎样一回事。

    结束了6年婚姻,她迫切需要一份工作,因为结婚生子,她早已没在大学里教书了。还好就算有几年没工作,她却并没有荒废专业。在朋友的推荐下,她在兰登书屋(Random House)做了编辑。

    繁忙的工作,带娃之余,有个念头却越来越强烈,那就是写书,写一本自己想读的书。对于开始写作的原因,莫里森后来说,主要是因为自己热爱阅读,非常想读一本自己写的书。▼

    可是白天要上班,还要照顾两个娃,哪有时间写作?

    她只有牺牲睡眠时间,天还没亮,娃还没醒,赶紧爬起来,冲杯咖啡,开始写写写……晚上辅导完娃的作业,等他们上床睡着了,立马挑灯夜战,继续写写写……

    白天上班,上班的路上,灵感来了,马上用小本本记下来,抽空也会写上几句。

    就这样拼命挤时间,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足足写了5年,发表时,她已年近40。▼

    终于写成了第一部作品,莫里森感慨万千,她说:这是一部在纽约拥挤的通勤路上写出的小说,我在纸片上写,在酒店里写,在文具上写,也在汽车上写……▼

    按说天道酬勤,这一部小说就应该让她一夜成名,火遍文坛啊,然而并没有。《最蓝的眼睛》当年反响平平,只印了2000册,还没卖完,莫里森只拿到了少得可怜的一点点报酬。

    现实多么残酷啊~

    如果说现实对莫里森没在一点打击,那是不可能的,可是挫折挡不住她对写作的热爱。她决定继续写,没人看就当写给自己看。

    后来她又写了《秀拉》和《所罗门之歌》,直到《所罗门之歌》出版,她才在文坛打响了一些知名度。这本书拿到了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获得了不少读者的喜爱。

    多年的付出终于得到了认可,莫里森欣喜若狂,写得更有劲了。不久,第四部小说《柏油娃娃》(Tar Baby)出版。▼

    同时她成功登上了《新闻周刊》的封面,也是登上该周刊的第二位黑人女性。

    苦熬10几年,52岁的莫里森总算成名了,她这才辞去兰登书屋的工作,专心以写作为生。即使成了名作家,她依然笔耕不辍,写了一本又一本长篇小说。▼

    莫里森的小说看似沉重,充满了悲剧和不幸,其实笔下的人物大多乐观坚强,虽然历经磨难,但一直竭力去打造更美好的世界。

    她始终都认为,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是受父亲的影响,而且父亲对她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小时候父亲讲的那么多故事可以说是她文学的启蒙。

    1993年,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再次提到了父亲对她的影响。她说:听故事对我来说从来不只是消遣,我相信,它是我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大概也是受到父亲影响,莫里森十分爱孩子,和两个儿子关系融洽,晚年还与小儿子斯莱德(Slade)一起写了系列童书。

    莫里森和两个儿子

    童书《大箱子》来自斯莱德9岁时的一个想法。莫里森想借这本书告诉大人:要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要以爱的名义去绑架孩子。▼

    没想到斯莱德却在45岁因癌症去世,莫里森悲痛不已,几乎不能写作。她说那是人生最艰难的阶段,还好她可以用笔来宣泄情感。

    莫里森和两个儿子

    “写作让我免于痛苦,写作让我自由自在。”莫里森一直这样解释她持续不断写下去的原因。

    今年6月上映的纪录片《托妮·莫里森:我的作品》(Toni Morrison: The Pieces I Am)中,什么奖项,荣誉,成名前的苦难,莫里森提都没提,只是静静坐在那里,谈她对文学,对写作的无限热爱。▼

    这些有啥好说的呢,那一部部打动人心的作品早就让她永垂不朽。正如她生前所说:“我们会死去。这或许是生命的意义。但我们拥有语言,这是我们丈量生命的方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40岁才出版第一部小说,她为啥能成为美国首获诺贝尔奖的黑人女作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aon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