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NLP大师李中莹的书,《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上册)》。
书的后半程,读到三个妨碍性的思想框架,其中一个叫做“应该如此”。
通过书中虚构的一个故事,解读下什么是“应该如此”。
某天,百忙之中的你约人中午12:30在某间餐厅吃饭,你准时赴约,但是他一直没有出现。或许,12:45时你开始感到内心不再平静。13:10时,你尝试打手机找他,可是没有打通,找他身边的人,也无果。13:40时,你已经感到十分不满,决定先点餐充饥,一边吃一边想起过去对他有过的各种不满。终于,14:30离开,你离开,决定把他从好友名单上划去。
事实上,他可能发生了意外,无法接听电话。
这个故事里,可以明显看到一些内心程序在发生作用。
1.负面情绪产生
当你认为应该如此,但没有如此的时候,负面情绪就悄悄地从潜意识层面来到了感受中。这个例子里,你或许会想:这个人为什么这样没有责任感?真倒霉,白白浪费了我两个小时,还生了一肚子闷气。
当然,你也有可能认为这是如此小的一个事情,怎么可能生气呢。这是基于比较平静的阅读状态下有的理性思考。实际上,生活中发生的大多数都是小事情,而小事情里,我们的情绪恰恰无处安放。
2.能否避免
“能否避免”像一个按钮。
极少数的人,或许不需要做这样的选择,因为情绪安好。
但很多人情绪就是来了。这里其实还有是否觉察的问题,先说可以觉察,就是知道自己生气了,已经陷入负面情绪中。那么就考虑,要按哪个按钮:
如果按否,你认为无可避免,那么就准备承受因此带来的后果——不愉快的心情、中断的友谊、可能合作的商机等等。
如果按能,就可以不要上述后果,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回过来,就是并没有觉察。那么,练习对于情绪的觉察,唯一的方法,和自己的内心真实相对。
3.愤怒哪里来
回溯一下,我的愤怒,真的是因为朋友的迟到吗?外部事件确实是。从“应该如此”的角度解读,实际上是在愤怒你的无法掌控,你认为应该如此却没有如此。
4.总结金句
有两点,一是事情发生了,自有它发生的理由,我未必能够知道,但我必须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二是抱怨事情不该发生是拒绝让自己成长,而如何配合已经发生事情,制造让自己成功快乐的机会才是重要的。
5.如何破框
如此梳理了一遍,道理层面了然。回到开头,我约了朋友,他迟迟不出现,怎么也联系不上。这里,我依然平静,点自己的餐,享受美食,观察一下环境和陌生人,然后结账离开。事后,我依然平静,了解他迟到的原因,理性决定是否接受他的原因。
当“应该如此”的时候,其实是把所有选择的可能都堵住了,而进入“我要怎样”的状态,便是豁然开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