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其原意为“知识(财产)所有权”或“智慧(财产)所有权。相比车、房这样的有形财产,它是一个无形财产权,在很多情况下,几乎都找不到一个非常明确的范围,它是一种形象、情感、品牌等等的多元混合体。
文创游戏领域,IP是一个让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人们常常在讨论不同IP的价值,当一个新的IP诞生之后,围绕着它,可以衍生出现更多、更大的商业价值。
那么,对于教育来说,IP意味着什么?
教育是一个极度的品牌化市场,例如已经上市的新东方、好未来,他们更为突出的优势在于品牌,对于消费的家长群体来说,品牌是他们消费决策中的重要一环。而IP对于很多情况下,是品牌的重要一部分,增强大众对于品牌的认知。
我们看到IP被引申出了诸多属性:精品内容是原点,自带关注和流量,以社交分享为导向,具备跨界能力,面向垂直人群做表达等。然而在教育这个如此符合“智力创造性劳动成果”的领域,却似乎极缺少教育内容的IP。
我们在文学和泛娱乐领域看到的IP现象在教育中并不多见,他们是真正赋予内容本身的,而不是内容创造者,比如鬼吹灯、美国队长、芭比娃娃、花千骨,这些内容可以跨界,自带流量,有社交属性。
如何打造一个教育IP呢?
创造型考虑的应该是怎么打造人格化,品牌化IP。从机构的角度来说,应该考虑课程设计,服务体验的人格化,说互联网教育课程资源是核心,但他核心到地步怕很多机构认识远不到位,不是有自己的讲课老师,或外聘些名师就能做好在线教育。资源最贵,资源也最贱,互联网已经把获取资源的渠道都铺平了,一马平川到用户既难以选择,又可以极低成本的切换选择,一旦发现真正满意的资源,忠诚度又非常高,愿意付出更高的成本。
培训机构应该花时间去研究教学方法,课程设计,人格化表达,场景化铺垫,游戏化教学,用户交互。而渠道营销,做个SEO,买个关键词,做个宣讲会已经变得low逼低效,现在分发渠道那么多,还都免费,真正好的资源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有竞争力的资源就是石沉大海。
而个人老师,应该考虑自己的IP打造,新东方走出了陈向东,古典,罗永浩,李笑来等一票IP属性的老师,如果IP成风,跟谁学,请他教这种平台的价值就削弱。当然能挑杆子单干的还是少数,大部分还是要躺在平台上期盼着一点养家糊口的流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