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忠臣良将多死于奸臣阉宦之手,像岳飞、于谦、袁崇焕等等,皆一腔赤胆忠心,没有死于沙场敌手,反而是被一群屑小所构陷,死于自己人的手中。君子可以欺其方,而小人是没有任何道德观念的。一个对自己有严格约束的人,面对一个没有任何底线的人,永远都处于下风。所以俗语有云:宁可得罪君子不要得罪小人。君子宽宏大量,一笑而过,不会计较于你的冒犯。小人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一定会让你付出惨痛代价,甚者可能会置你于死地。忠臣良将往往地位尊崇,朝野敬重,小人们要扳倒他们,无一例外都是要借助于人主之力,单凭他们自己,力量肯定是不够的。然而,作为江山之主,谁不愿自己身边多些社稷之臣呢?所以刚开始,忠臣良将基本上都曾得到人主之信任。但小人的厉害之处,就是善于忍耐和等待,他们总能在细微处寻找到中伤诋毁他人的机会,琢磨出一些新奇的坏招。当然,他们所有的阴谋都要通过人主之手才能得以实现。说服人主的方法有千万种,但内容无非两条,一是诬之以谋反,二是陷之以不敬。皇帝是社稷之主,最怕的就是人家夺了他的江山,只要诬告谋反,一告一个准。再者皇帝称孤道寡,天下独尊,岂能容臣下不尊不敬。小人们摸准了皇帝的心思,只要朝着这两方面慢慢地煽风点火,最后一定会让皇帝心中的星星之火熊熊燃烧,乃至将忠臣良将杀之而后快。如果实在不能蒙蔽人主,小人们也会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另辟蹊径,设计出更加隐晦精巧的阴招狠招杀人于无形。
西汉名臣萧望之之死,就充分体现了一群小人联合作案的阴毒高妙。萧望之本农家子弟,自小饱读经书,后入朝为官,深得汉宣帝器重,累迁至御史大夫,太子太傅。汉宣帝去世时,受遗诏辅政。因为他做过自己的老师,汉元帝即位后对他尤为尊重,一直在寻找机会准备重用他,甚至把他定为丞相人选。应该说,作为先帝的托孤大臣,当今皇帝的老师,萧望之的政治处境极好。然而,他一不小心得罪了几个小人,这几个小人合起伙来暗中算计他,最后逼得他含恨自杀。这几个人便是中书令弘恭、石显,车骑将军史高,三人本就是一个利益一致的小团伙。弘恭和石显都是宦官,位居中枢,与史高内外勾结,互为援引。萧望之看不上宦官,建议汉元帝撤换弘、石二人,由此而得罪了这个小团伙。如果仅仅因为这点,还不至于让双方剑拔弩张。这时出现了一个更为卑劣的小人郑朋,他为了接近讨好萧望之,伪装成一个耿介清正的正人君子,到处夸赞萧望之,竭力揭批弘恭石显和史高,让双方的矛盾不断加深。而郑朋却获得了萧望之的奖掖信任。但是接触久了,这个郑朋就露出了马脚,萧望之见此人人品低劣,便与他断绝了来往。郑朋怀恨在心,转而投靠了弘恭一伙,他们开始罗织萧望之的罪名,暗中告黑状,参奏他“为臣不忠,诬上不道。”汉元帝觉得就是个倾诉恩怨的普通奏折,想都没想就签了个同意。但奏本中有一句“请谒者召致廷尉”,汉元帝刚上任,不了解其中涵义,实际上是将萧望之等人下狱,然后让司法官审问。等到汉元帝回过神来,要释放萧望之等人时,这群小人又祭起了制度的法器,继续坑害萧望之。按照惯例,位列九卿大夫的官员一旦下狱,即使释放也得免官。这样一来,萧望之和其他几个正直的官员便被免为庶人,而那个投机取巧的小人郑朋却获得了晋升。
过了一段时间,汉元帝想重新启用他的老师萧望之,而且是要让他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那伙小人得知情况后吓坏了,他们深知一定要把萧望之整死才得安宁,否则凭着他和皇帝的师徒关系,东山再起只是迟早的事。如果汉元帝不再想着萧望之,萧望之还可颐养天年,做个富贵闲人。但汉元帝的关怀,反而逼得那伙小人痛下狠手。因为他们知道,敌手一旦得到重用,自己的高官厚禄就难保了。萧望之被关押审问期间,他的儿子散骑中郎萧伋曾上书疏救,书中为父亲辩白伸冤,言辞急切。小人们在这里发现了天赐良机。他们上奏汉元帝说,皇上要重用萧望之,这当然没什么问题。但他唆使自己的儿子上奏申辩书,不好好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满怀怨恨,归非于上。这种怨望心境和激愤思想,如何能加以重用?必须将其逮捕入狱,让他面壁思过,平息他的怏怏之心,然后才可委以重任。汉元帝虽认为有理,但他深知萧望之刚烈高洁,怕他受不了狱吏的羞辱。然小人们说得也很是在理,他终究还是批准了逮捕令。其实,小人们正是深知萧望之耿介刚直不堪受辱的个性,才用了这种看似合理实则阴险的损招。果不其然,萧望之想到自己官居将相,年过六十还要承受牢狱之灾,实在不甘受辱,于是饮鸩自杀。汉元帝听后大为哀痛,为之废食涕泣,深悔当初之决。萧望之死后,那些人还要求朝廷绝其爵邑,这次汉元帝坚决不同意,不仅每年遣使祭祀自己的老师,还对萧望之的儿子们加官进爵,终汉元帝之世,荣宠不衰。萧望之以己之死,换来满门富贵,也算是死有所值了。
萧望之当然是死于小人们精心策划的阴谋。但这次小人们不是按照惯常的手法,极力离间其与人主之间的关系,因为萧望之与汉元帝的师生关系实在是牢不可破。告他谋逆诬他不敬,汉元帝信任之心都不会动摇。小人们是利用了汉元帝刚刚继位对行政辞令不熟悉,借助于对僵硬制度别有用心的解读,特别是提出了看似对萧望之有益实则是断送其性命的一番理直气壮的建议,一步一步将汉元帝引入他们巧妙设置的布局之中,并通过他之手,彻底将萧望之毁灭。萧望之之死,汉元帝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因为他的麻痹大意,才让小人们次次得逞。萧望之自己也有性格缺陷,过于高洁刚烈,能伸不能屈。事情未到不可为,自己就先选择了赴死。但汉元帝的大意也好,萧望之的倔强也好,如果不是被小人们巧加利用,都不能成为萧望之的死因。
让人觉得恐惧的是,汉元帝和萧望之一个是皇帝,一个是重臣,权势上无与伦比。而且他们是师生关系,密切且互信,但还是被小人们找到了破解之招。小人们用起坏心来,破坏力是毁灭性的,这点是君子无法企及也不屑为之的。所以从来君子与小人斗,多以失败告终。但人们还是愿意亲君子远小人,毕竟,小人之身不能堂堂正正立于天地之间,小人之心不能坦坦荡荡地暴露于阳光之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