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第二章 观察的基本原则”的阅读笔记。】
这本书读起来比较费劲儿,理解起来也不容易,需要反复的回读和关联,因此下面记录的也只是一些片段,期待本书阅读终了建构起一个完整清晰的结构。
1
埃里克森认为所谓同一性,依照精神分析的名词,就是“自我”化的过程。而精神分析侧重“内部结构”而忽视社会生活,同一性怎么能脱离社会生活呢?“只有精神分析和社会科学站在一起才能最终的描绘出个人生活在变化多端的社会中的进程。”
我认为埃里克森可能部分误解了精神分析,至少精神分析很重视“创伤事件”,虽然这是着眼于人的内部体验,但事件本身自然是社会赋予的,怎么能离开社会的因素呢?再者,精神分析超我的概念,不是直接关乎社会道德吗?是埃里克森的误解还是我的误解,姑且搁置。顺势提一句,现在的教育对精神分析的价值严重忽视,最大的原因是缺乏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很多教育者对精神分析是陌生的,或者道听途说且以讹传讹,武断的认为对常人价值不大。
“凡是共同关心一个种族集体的人,凡是一个历史时代的同辈人,无不受善与恶的共同意象所指引。”在说同一性的动力时埃里克森如是说,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似乎走向哲学思考,性善论还是性恶论?人做事总要从对善恶的判断开始。这似乎是精神分析所强调的人的内部特质的核心。
2
埃里克森设置标题“集体同一性与自我同一性”,没有解释概念,直接分三个部分叙述精神分析的自我、超我和本我,这是自我同一性绕不开的内容。从“三我”的角度命名接下来的三个部分是我的理解,埃里克森的内在逻辑可能是综合阐述的,把三我和集体同一性揉合在一起,但我觉得其论述的角度可以作这样的命名。另外其阐述三我的顺序也很有意思,他是从自我开始(一般精神分析从本我开始),自我的内容与社会和集体及其观念有关联,这也许是埃里克森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反映。
说到自我,作者引进勒庞(书中译为黎朋)的“乌合之众”,也就是情绪化、无头脑易被领袖控制的群氓。同时指出人的本质属性是“孤独的”,因此“自我,这个作为有组织经验和有理性的计划个人中心部分,受着原始冲动的无政府状态和藐视法律的集体精神的双重威胁。”这样,所谓的自我就夹在本我和环绕在周围的群氓之间。
与群氓对应的还有一个超我,即弗洛伊德所说的“是自我必须承受的一切外部限制的内化作用,它以决定性的影响强加给儿童,首先是父母的影响,后来则是职业教育者,以及构成社会环境和公共舆论的模糊的同龄群众的影响。”这样,所谓的自我就是本我和超我的综合产物,自我是本我和超我组成的集合构成的。这与以前的理解有了微妙的差异,以前认为自我从本我和超我中各取一部分组成,但埃里克森的解释则指出自我本身就蕴含着本我与超我的全部,这样,自我就是变动的,整全的。
自我的动力是什么呢?前面提到对善恶的把握,其实还有“自尊”,因为模行社会文化所推崇的内容可以获得自尊(自尊毕竟与社会评价有关),虽然对本我有所压抑,但毕竟自尊也是人所需要的。
3
接下来讲“超我”。讲社会文化对人发展的意义,但也指出现代社会可能异化了人本身。工具本是人的延伸,人与工具是一体的不分割的;现代化把人变成工具的延伸,人成了机器作用的一个构成。讲文化对人的帮助合乎文意,后者点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
作者又以幼儿的行走为例,行走不仅仅是内在力比多的驱使,而且从中还可以获得自尊。(后文有段相关文字:自尊以技能和社会技能的雏形为基础,保证了游戏和熟练工作、自我理想和社会角色的逐渐一致,从而可望有一个明确的未来)“这种自尊是逐渐生长的一种信念,认为自我能将有效的步骤整合而为一个有形的集体性未来,认为它正发展成在社会现实范围内一个组织得很好的自我。这一意义我暂时性的称之为自我同一性。”这是给自我同一性进行的诠释。
接下来埃里克森区分了自我同一性和个人同一性的区别。
个人同一性包括两种观察,一个人对在时空中存在的自我一致性和连续性的知觉以及别人是认识到一个人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知觉。
自我同一性所牵涉的不仅仅是存在的事实,而且这种存在的自我品质。简单说自己的个性风格与社区中其他人相一致。
这是说个人同一性是对自我同一性的觉知。我不太理解讲这个“个人同一性”有何价值?
4
说“本我”。
埃里克森认为“本能能量根据它在一个封闭系统内传递、移置和改变固定的能量,已不足以帮助处理我们在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中所观察的人的资料了。”社会意象和有机体力量是彼此相关的,“集体同一性和自我同一性,社会精神气质和自我的互相补充,提供了最大的潜能以供自我综合和社会组织的支配。”这是说自我可以从中获得力量,社会也可根据人发展的需要对人进行支配,这是一种互相作用的模式。
以上是集中谈自我同一性和集体同一性,走到最后二者是合一的。自我在综合着本我与超我,人的内在驱力和社会文化,在自我那里得到一个相对稳固的结合。(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